内部控制审计缺陷与审计费用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4S0911) 一、研究背景自Simunic于1980年研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以来,该话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2002年美国实施SOX法案强化审计师责任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由于该项规定不可避免带来成本增加,诸多学者开始关注审计费用的变化及其原因。后续学者还将审计费用与审计师强制轮换、审计任期、审计师变更原因、审计师质量等相关议题结合展开讨论。但是,上述研究是从财务报告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随着2007年PCAOB发布审计准则改进了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以往研究并不足以证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的变革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就我国而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较晚。2011年规定境内外上市的公司应当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如同财务报表审计成为一项法定责任。由于我国境内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开始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因此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为了更好的拟合未来在中国市场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本文选取我国股票市场2013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为未来中国市场是否有必要强制规定内部控制审计以及是否需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提供参考性建议,并为相关监管机构提出政策性建议。二、文献综述由于国内上市公司大部分尚未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再加上上市公司出于保密的需要不愿意披露相关审计费用,因此这些都导致了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困难性。从以往有关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来看,主要是从财务报表审计费用以及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两个角度考虑。(一)财务报表审计费用影响因素 1980年Simunic提出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经典模型。在模型中研究公司规模(资产)、复杂性(子公司数量)、存货和应收款项以及所处行业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对于费用影响最为显著,除了资产净利率和审计服务年限两个变量以外,其余控制变量都会对费用产生影响。另外将事务所以“八大”和“非八大”加以区分,发现“八大”存在规模经济会降低审计费用。随后,许多学者开始针对某个特殊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包括事务所规模、非审计收费等。MarkDeFond(2000)研究发现,六大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较高,收取的审计费用较高,而且香港本地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六大的审计费用要低很多。Simunic(1984)研究发现非审计收费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他认为非审计收费的存在降低了审计收费的单位成本,因此会导致总体审计收费的降低。国内研究方面,王振林(2002)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性等特征能够对审计费用产生重要影响,而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会显著影响。韩厚生、周生春(2003)发现审计费用与公司总资产、子公司个数、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显著相关。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任期等影响因素,漆江娜(2004)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说明中国需要高品牌事务所。几乎所有研究都发现资产规模和子公司数量能够显著影响审计费用,但是选取的其他控制变量并没能达成一致的结论。(二)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张宜霞(2011)研究了公司规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复杂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失效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工成本等因素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这些与以往研究结论大体一致。另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表明如果公司上一年度披露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那么下一年度的审计收费会降低。相反,如果上一年度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那么下一年度的收费会更高。这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推断得出的结论相反。考虑到2011年我国新出台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规定,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在此规定前后很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有必要结合政策变化后的实证数据进一步研究可能的影响因素。近几年关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研究较少,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费用这一视角以往研究尚未涉及,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业务相关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以及与财务报表审计费用之间的联系。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商品价格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则意味着审计风险较大,审计师在实施业务时需要保持更高的谨慎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所投入的时间以及资源也就会相对较多。相应的从被审计单位自身角度来看,由于以往年度内部控制审计被出具了不良审计意见,在市场中也就难以寻求到事务所,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来获取服务。从实务角度来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相应程序后信赖并拟利用相应内
内部控制审计缺陷与审计费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