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安风骨汉献帝建安年间至于魏黄初年间乃至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其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五言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
作业建安风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