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周琴学号:09010250联系电话:**********/691689提交时间:5月24日埃伦的家教和思嘉的叛逆与皈依——《飘》中女性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摘要:《飘》不仅在叙述上继承了“离弃家园,在尘世中漂泊,最终重返家园与父认同”①的西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模式,在人物生存形态和性格特征上,也有类似的发展模式。《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叛逆与后来的皈依,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这之中埃伦的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家教、叛逆、皈依、女性意识一、导言埃伦是在“有着大户人家淑女风范的传统中长大的,良好的家教教会了她如何忍辱负重,同时又能魅力犹存,她打算把三个女儿也调教成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可这样的家教,在思嘉看来,“通往大家闺秀的路简直荆棘丛生、乱石密布,难走极了。”她经常抱怨“老是要矫揉造作,从来就不能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简直烦透了。”尽管思嘉不满埃伦家教,但是对她来说,“埃伦代表着绝对的安全感,而这只有上帝和母亲才有能力给予的。她知道她妈妈是正义、真理、慈爱温柔和广博智慧的化身——是个了不起的贵妇人。”她甚至幻想,“她跟希礼结婚后,当她上了年纪有时间的时候,总有一天她会打算做埃伦那样的女人的。”可见,对于埃伦的家教,思嘉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内心向往、皈依的一面,这使思嘉的女性意识在她看待传统女性婚恋模式和传统女性价值上有着叛逆与皈依的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处于萌芽期的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中的挣扎,也使得郝思嘉这个人物有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二、传统女性婚恋模式上的叛逆和皈依埃伦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深爱着自己的表哥菲利普。当她表哥不幸亡故,她便只剩下一副温柔的躯壳了。她在爱情的反抗是恨和逃离。“我再也不想看见他们了。我要离开他们。我要走,到一个我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地方去,一个见不到这个城市或是会让我想起——想起——她的任何人的地方去。”她以进修道院的威胁让自己嫁给了没有爱情的郝嘉乐,义无反顾地离开萨凡纳。埃伦最后嫁给郝嘉乐,成为“生活节俭、心地善良的女主人,县里最受爱戴的邻居,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太太”,“她把一切用于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及伺候丈夫上。”可以说埃伦是当时传统女性的典范,从爱情的破灭到投奔婚姻,成为理想的庄园贵妇,这是传统女性的婚恋模式。而同样是对待爱情和婚姻,郝思嘉的行为却叛逆而直率的。在传统婚恋模式中,男人扮演着主动的角色,而女人则扮演着被动,被挑选的角色。而郝思嘉却是主动地追求自己婚姻,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主动追求爱情。这是对传统女性婚恋模式的一种叛逆。在得知心爱的卫希里即将订婚时,她勇敢地向卫希里表白了自己的爱,甚至提出和卫希里私奔的想法。在那个女人“整个生存都在等待”的时代里,她全然不顾“淑女”风范,大胆吐露爱情。遭到拒绝后,她也并没有像其他女子那样感到羞愧,而是怒斥对方不珍惜自己的感情。在男尊女卑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郝思嘉从心底里就不接受传统的性别歧视、不甘处于被动地位,不甘失败、忠于自我,敢于喊出自己想要的并为之行动都是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烈体现。②在第一任丈夫查理死后,她的反叛达到高潮。在那个时代,寡妇只能是披着黑纱关在屋子里度过剩下的一生。作为查理的遗孀,郝思嘉却敢于打破这种服丧制度,在居丧期间,依然参加各种公
[计划]《飘》中埃伦的指导和斯嘉丽的叛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