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
AA(Aplastic anemia )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为主要特征
依据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骨髓造血损伤的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流行病学
70年代报道以色列、日本、、~ ;
殷氏等报道(1986) ;
杨氏等(1987) ;
全国再障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1990)首次报道中国1986~, ;
资料表明东方国家再障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
西方学者认为,再障是一种老年病, 。我国慢性再障也存在发病率高峰。
1999年有报道466例再障病人的住院临床观察,成人327例、占70%,儿童139例、占30%,男性311例、%,女性155例、%,男女比例为2∶1。
发病机理
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A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理极为复杂,无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造血干细胞内在增殖缺陷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具有内在增殖缺陷干细胞可能是克隆性的并表现为克隆性干细胞池的衰竭。
发病机理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发病机理为:干细胞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中医认为再障发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亏损,阴损及阳为主,标实为火热瘀血、湿浊,而脾肾不足导致的气血不足、生血障碍的病理机制,贯穿于CAA发病的始终,故肾虚髓枯是其病机重点。
经典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的生成依赖于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经过脾胃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营气的参与,注于心脉之中化生为血液。同时由于肾藏精,主骨髓,精血可以互相转化,故血的来源与肾精的关系紧密,也就是说精可以化血,血也可以化精,在肾精充足的情况下,血液才旺盛,肾精不足时则血液亏少。再障的病因不外六淫、七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邪毒直中,伤及气血、脏腑、阴阳,主要涉及心肝脾肾等主要脏器,尤其邪毒包含了化学生物类有害物质,入血伤髓,影响脏腑造血功能,因而出现血虚证候。《内经》曰:“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摄血无力,血溢脉外,阴虚则虚热内生,以及外感发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因此,临床常见再障病人有出血和发热。
经典认识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气需肾中精气的充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精血充盛,才能使气血生化生生不息。肾虚髓空,髓不生血,精不化血;脾虚不运,不能取汁化赤为血,血失统摄而妄行;阴不敛阳、相火妄动,热迫血行而外溢,则可见再障的各种症状。故肾阴虚、肾阳虚是再障的基本病机。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白光白,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舌淡白,胖嫩,苔薄,脉沉细等;或面色苍白,头晕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多梦,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等。以补肾阴补肾阳辅以健脾为主要治法。病程日久,气血不足,运行缓慢,则阻滞气机,气滞血瘀,表现为:面色晦暗,全身出血点色紫,骨髓穿刺有干抽、脂肪化等改变,舌有瘀点瘀斑,脉涩,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去陈生新。如表现:发热,出血量多鲜红,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为温热邪毒内陷入里,宜用清热凉血之法清热毒而清热止血。故再障除有肾阴虚、肾阳病机外,尚在不同阶段存在脾虚、气滞、血瘀、热陷等病机。
其他学说
周氏等[1]认为:再障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相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虚是其根本,气血两虚只是其标。
黄氏[2]认为:总体而言,慢性再障(CAA)以脾肾亏损、脏气失协、伏热精乏、阴损及阳为本,而以瘀阻髓络、热毒内伏、湿浊蕴结为标。
陈氏等[3]认为:CAA的病机以肾虚髓枯为本,以脾虚气血不足为标,而血瘀痰浊、邪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髓枯难复的致病因素。
周氏等[4]认为,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亏损为本,火热瘀血为标。
资料来源
[1]周霭祥,王天恩,杨经敏,[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70~173
[2][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0:8~9
[3]陈志雄,[J].实用内科杂志,
[4]周永明,黄韬,李艳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增刊:189
治疗原则及经验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