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疑问句研究摘要:《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疑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个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十分常见。关键词:《老乞大》;疑问句;对比研究;语言接触;语用作者简介:高育花,女,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从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资助项目“《老乞大》句法研究”,项目编号:1040-040814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137-08《老乞大》1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语言跟直讲体十分接近,比直讲体还要口语化,更能反映当时北方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1][P1]。《老乞大》在不同时代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原本老乞大》(1418—1450年)、《老乞大谚解》(1670年前后)、《老乞大新释》(1761年)和《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年)。本文对其中的疑问句进行动态的对比研究,以期管窥汉语疑问句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演变之迹。为行文方便,以下分别简称为《原本》、《谚解》、《新释》和《重刊》。我们将《老乞大》中的疑问句按形式特征分为四类: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2一、是非问句四版本中是非问句累计共55例3,其中有疑而问的是非问句共41例,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是非问句14例。四版本基本一致的(包括个别词语不同,但句末语气词相同,基本上都用“么”;或句末均不用语气词)19例,%,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同版本均为是非问句,但句末语气词不同。此类情况累计共12例。,不同版本所用句类不同,有的是是非问句,有的是其他形式的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没有对应的句子。此类情况累计共24例。“那、么、了、啊、也”五个,具体使用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句末语气词“那”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完全消失,而“么”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曹广顺指出:句末语气词“那”,魏晋始现,直至元代仍广泛使用,明代以后走向了衰亡,取而代之的是“么”。[2](P161-169)但通过对《老乞大》四版本的考察(见表1),我们发现,代表元末语言的《原本》是非问句句末语气词“那”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亡迹象。这可能与“那”和“么”在是非问句里面所表示的语气差异有关:“那”较直切,“么”较柔和。[3](P13)而在《老乞大》这种特殊题材的是非问句中,说话者更愿意选择表示商询语气的“么”。另外,《原本》、《谚解》句末用“么”,《新释》、《重刊》相应句式用“啊”的1例。即:(1)却是王大哥,多时不见,好么?好么?(《原本》《谚解》)王大哥来了么?久违了,好啊?(《新释》《重刊》)太田辰夫指出:清代出现的句末语气词“啊”由句末语气词“阿”和“呵”合成,所表语气很弱。[4](P339)这可能也是“啊”在《新释》、《重刊》是非问句中出现频率极低的主要原因。在《原本》中,句末语气词“也”用于是非问句的仅1例(“了2”没有用例),但并非用在普通是非问句中,而是用在表反问的是非问句中,确认事态的变化。其他三版本中,与之对应的句式句末语气词均已改称“了”。即:(2)阿的不李舍来也?(《原本》)那个不是李舍来了?(《谚解》《新释》《重刊》)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元代北方汉语中“了2”还没有完全成熟。,是非疑问句句末不用句末语气词的,《原本》6例,《谚解》7例,《新释》3例,《重刊》4例,四版本相应句式句末均无语气词的是非问句仅1例。吕叔湘指出:是非问句在口语里可以单用语调来表示,但多数是非问句在句末加疑问语气词来表示,或兼用句中语气词。[5](P283)《老乞大》为数不多的无句末语气词是非问句中,有近一半使用了句中语气副词“敢”、“偏”等,从而使没有句末语气词的是非问句具有了更明显的商询或反问的语气。二、特指问句四版本中特指疑问句式累计共224例,其中有疑而问的特指疑问句式累计共153例,无疑而问的特指疑问句式71例。四版本基本一致的(疑问代词相同,句末语气词相同)119例,%。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同版本均为特指疑问句式,仅句末语气词不同的累计35例;仅疑问代词不同的累计13例;疑问代词、句末语气词均不相同的累计12例。
《老乞大》疑问句研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