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大家好,今天我们谈的题目是正确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思想理论层次很深刻,现实感又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央提出构建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涉及到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今天跟大家谈的,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和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这个问题。一、怎么理解树立正确主导价值观的意义首先我们谈一谈怎么理解树立正确主导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的问题对很多同志来讲可能觉得还是一个新的问题,这确实也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在哲学上就是一个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新的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支。我们过去的哲学,大家过去学过哲学都知道,过去的哲学里面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里面没有这一块,没有谈价值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里面才开始有了价值和价值观,这是哲学基本理论,哲学基本原理的新增,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关于这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我们待会讲一下。(一)提出和确认价值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提出和确认价值问题,他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个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把它提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或者叫纳入了一个价值观的视角。这是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和变革。所以中央讲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来说只认识到它的一个方面、一个层面,就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历史规律学说,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不断发展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和他发生冲突,到这个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这就会引起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革命或者改革发生重大的变革。社会就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社会变革,建立起来了一个新的制度叫社会主义,未来叫做共产主义。这是按照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根本规律,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到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过去我们都理解,都承认社会主义是个历史的必然。承认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是对的,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也还是很不够的。为什么呢?什么叫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对这一点的理解,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人,人的选择,人民群众的选择在这里面的作用。历史必然是什么意思呢?历史必然好像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就是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非得这样不可,他总是这样,你愿意他也来,不愿意也来,对你有好处也来,没有好处也要来,所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历史规律。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看作历史必然的一个规律的现象,那么它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人民大众的要求,人民大众的价值现在和价值追求有没有关系呢?如果缺了价值这样一个视角的话,就会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和人的利益,人的生活喜怒哀乐,人民群众的日常干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如果仅仅坚持这一点,就会在实践当中导致我们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些错误,就是脱离群众的实践,脱离群众的实际,把人民群众当中有一些日常的必要的必然的一些需要、选择,一些价值追求都看作是和社会主义无关的东西。我们左的思想泛滥比较严重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种情绪,就认为凡是群众自发要求的东西都是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叫资本主义尾巴,过去我们农民要种点自流点,我们自己种点菜,补贴一下自己,我们把这叫自发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尾巴。好像人民群众喜欢的,人民群众要求的东西很多东西跟社会主义无论,甚至跟资本主义有关。比如大家要上学,要念书,要学知识,有的人就觉得知识越多就越反动。那么好像社会主义就不需要很多知识,所以在左的思想泛滥的那些年代,我们有很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选择,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相联系的东西都被排斥在社会主义的内带要求和本质规定之外。这导致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之内来。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了这么多年,它发展的好不好,对不对,我们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怎
领导干部的价值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