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韵与宋代诗学批评内容提要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体现于有宋一代文艺批评的诸多方面,就诗学批评而言,韵的内涵在宋代被加以丰富与完善,这也从一个角度体现出宋代诗学批评的建构情况。韵这一审美风尚的确立,与宋人的文化审美精神密切相关,同时,从中也可发现由汉至宋文学乃至社会文化审美批评发生的某种嬗变。关键词韵诗学批评精神审美〔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055-06韵是中国古代文艺学中较常出现的一个审美范畴,学界历来也多有涉及韵的研究著述,如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胡建次《宋代诗学观照》等,①皆就宋代关于韵这一审美范畴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尽管如此,关于韵的探讨仍似有未尽之意。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韵这一概念在宋元时期的使用情况作进一步考察。一从字义上来说,韵的基本意义当指声音的和谐相应并因此带来的一种美感,进而引申出如令人回味不尽或与众不同等方面的审美内涵。②用在人物品评中,“韵”这一概念多包含有对所评人物的气度、志趣等方面的审美判断。宋代,由于文化的高度繁荣,韵也多成为人们进行文艺批评的常用术语,范温《潜溪诗眼》中就认为韵“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而且,使用的领域更广泛地涉及诗歌、书画、人物品评乃至欣赏自然景物等诸多方面。不仅如此,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也被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可以说,中国古典诗学中韵这一范畴,在有宋一代已经走向成熟。韵在宋代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某种嬗变。从文学批评来看,宋代一些重要文论家多有对“韵”这一审美价值的强调,如王安石称赞欧阳修的文章写作云:“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临川文集》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陈善《扪虱新话》卷上:“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乍读渊明诗,颇似枯淡,久有余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此无他,韵胜而已。”宋代文学批评中,苏轼亦有以韵论诗之语,如称黄庭坚诗文“格韵高绝”,苏轼:《书黄鲁直诗后》,见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一,四库全书本。按:苏轼《书黄鲁直诗后》另云:“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入用,亦不无补于世也。”曹希蕴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苏轼:《书曹希蕴诗》,见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一,四库全书本。等。苏轼为一代文豪,且一生有着广泛的文坛交游,其文学审美观念自然会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除王安石、苏轼之外,黄庭坚《赠惠洪》云:“韵胜不减秦少游,气爽绝类徐师川。”陈师道《后山诗话》亦以韵论诗云:“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除上述外,南宋后期乃至元初,魏了翁,江万里、包恢、戴表元等文论家也多把韵这一审美范畴用于诗文批评,如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云: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而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犹之花焉,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晔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然浅者,歆羡常多。而深者,玩嗜反少。何也?包恢:《敝帚略稿》卷五,四库全书本。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宋人文学批评中的“格韵”、“俗韵”、“风韵”、“气韵”等,多是从文章审美中的高格调、超凡脱俗、意蕴的含蓄蕴藉及文风的爽朗刚健等方面而言。宋人之用韵,亦见于书画及人物批评,黄庭坚就曾有“书画以韵为主”语见范温:《潜溪诗眼》第二十九则。之论。其他如著名书家苏轼、米芾等,他们的书画之论多见其对韵的审美趣味的重视。如苏轼《评杨氏所藏欧蔡书》云:“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米芾《画史》:“唐希雅作林竹,韵清楚。”宋人在书画品评中对“韵”的运用,在意义层面上亦同于在诗文品评中对韵的理解。大体来说,所谓的韵:或相对于俗而言,或指作品的气韵生动及含嚼不尽的韵味。立足于这方面的品评,在宋人的书画品评中多有出现。虽然一些评论并没有直接使用“韵”字,但其审美追求,实与韵字相通。如: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13、355页。黄庭坚《论书》:“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耳。”⑦也正因此,后人亦多从这些方面评价宋人的艺术创作。如清代钱泳《书学》评苏轼:“坡公书昔人比之飞鸿戏海,而丰腴悦泽,殊有禅机。余谓坡公天分绝高,随手写去,修短合度,并无意为书家,是其不可及处。其论书诗曰:‘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自谓不学可。’又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尚韵与宋代诗学批评.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