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朝圣路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信仰中,都不约而同有着朝圣的悠久传承及朝圣文化。朝圣的传统定义,是远离家庭、亲友、财产等一切外在牵绊,把个人安逸、世俗享乐、亲友情谊、外表虚荣放弃,并非为了个人荣誉,也忘记出身贵贱、种族优劣、个人成就、社会地位,而朝着某个特定地点前进,并在最后“纯洁无瑕地回归”。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重生。大部分宗教朝圣活动,都有某个或某几个地理上的定点,如麦加之于伊斯兰教、耶路撒冷之于基督教、圣城拉萨之于藏传佛教等,将其作为朝圣者的路线、坐标或终点。然而,在早期基督教中,却有一派称为“白殉道者”的朝圣者,他们离开家乡而到处流浪、四处为家。这是一种宗教上的苦行,并无一个特定的、地理上的终站。朝圣者放弃所熟悉的家乡,把生命完全托付给心目中的神明,去到遥远的欧洲异教国度弘扬教义,最后在其视为适合的地方、时间中止旅途,定居下来。许多至今尚存的基督教大型修道院,便是由这批早期流浪朝圣者所创办的。在藏传佛教的某些修行法门中,亦有着终生流浪的朝圣传统。如果回看人类历史,会吃惊地发现在物质和科技不断更新发展的同时,心灵层面的“朝圣”却沿袭了古老而传统的步伐。朝圣历史在早期希伯来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曾经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朝着共同的方向,走向其心目中的圣城耶路撒冷瞻礼圣迹。希腊和罗马,同样有丰富的朝圣历史。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大陆,每四年一度,千千万万的朝圣者涌向奥林匹克城的宙斯神殿朝觐。最初的奥运会,便与这四年一度的朝圣活动有不可切割的关系,甚至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最初的奥运会便是由宗教朝圣活动而催化诞生的。印度教的朝圣历史,也许是人类史上最悠久的了,其起源难以追溯。在每12年一次的朝圣节(KumbhMela),数以百万计教徒聚集在恒河进行沐浴,并作种种修行、听经活动,为期一个多月。每届朝圣节的具体举办地点都在恒河流域,但每次并不相同,其决定方式与天文星象相关。每逢太阳和木星聚集狮子宫,朝圣节在纳希克(Nashik)举行;逢两者都在天蝎宫的年份,信徒便于乌贾因(Ujjain)聚集;若太阳在白羊宫而木星在狮子宫,朝圣节则在哈德瓦(Hardwar)举行;逢木星在金牛宫、太阳在摩羯宫的组合,主办地点为阿拉哈巴德(Allahabad)。每144年,是大朝圣节(MahaKumbhMela)。最近一次的大朝圣节是2001年,参与人数高达6000万,成为人类历史上大型聚会的最高纪录。在基督教内,也有极为丰富的朝圣文化和悠久的朝圣历史。从基督教创立的早期开始,教徒便有前往耶路撒冷、沿着耶稣当年受难时走过的“苦路”(ViaDolorosa)朝拜的修行传统。在后期发展出的“苦路十四站”,可说是基督教的独特朝圣文化。每年复活节期间,在世界上几乎每一座天主教堂中,无法亲往耶路撒冷的信徒,齐集本地教堂中一起绕行。他们先后在14幅画像下停顿默想,纪念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往刑场所经的14个地点,作为一种象征式的朝圣旅程。对西方历史、文化传播有极深远影响的骑士团组织,最初正是为保护沿途朝圣者的目的而创办。随着后期的东征,及因应朝圣者的需要,骑士团组织又创立了钱庄、借贷服务,更发明了独特的密码系统,以保障金钱的传递安全性。我们可以说,现代的银行体系直接源自中世纪的基督教朝圣活动。早期的基督教朝圣者,有约定俗成的服饰:身穿棕黑色长袍,头戴宽帽,手执木杖,肩挂
漫漫朝圣路.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