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误入凡间的精灵中本131班陈之姹初识牡丹,是在工笔花鸟课上。我随手翻阅着厚厚的画册,正忖度着该怎样临摹,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就这样蓦地闯进了我的世界。硕大的花朵缀在枝头,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要滑落似的,真想用双手托住它。“唯有牡丹真国色”,果真能闻见一缕香呢!见到真实的牡丹是今年的清明。烟雨蒙蒙的天气最适宜出游,便和两位好友相约前往西湖一游。苏堤名胜,果真人山人海,我与好友们相视而笑,很有默契地选择了人少的路。穿过层层树障,忽见一个小巧却别致的园子,几朵美艳的花亭亭而立,就那样漠视我们的擅闯。“这是什么花呀?好美。”闺蜜惊叹道。“也许是牡丹。”我轻声说。我向来分不清牡丹和芍药,只觉得枝叶有几分相似,也就大胆一猜。略走了几步,一座饰有牡丹缠枝纹的小亭子上赫然挂着一块牌匾,正是牡丹亭。我知此牡丹亭非彼牡丹亭,但那牡丹是真牡丹啊!于是立即返回,端详起来。花瓣末梢是极浅的粉色,由边及里逐渐加深,至花蕊呈肉红色。花瓣千叶,瓣瓣轻薄如华丽的羽毛,虽与书上所见的略有不同,但个人以为,这个品种的牡丹少去了艳俗,在端庄大气的同时多了一份优雅,超凡脱俗。回校后特意查了《本草纲目》,书中提及了欧阳修的《花谱》,细细拜读了《洛阳牡丹记》后,我不仅感受到了当时洛阳人民对牡丹的钟爱,也从中得到了几点体悟。下面,我将从贵、美、品、赏四个角度具体阐述。(一)牡丹之贵千年以来,优雅大气的牡丹作为国花享誉中外。牡丹纹饰逐渐成为权贵的象征,被雕刻在各种建筑和工艺品上。儿时我总喜欢拿一块硬币用铅笔拓着玩,却不知那是花王牡丹。“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在洛阳人民眼中,看来只有牡丹可以配得上“花”这个称谓了。“天下真花独牡丹”,作者的评价如此之高,牡丹之贵在当时可见一斑。丹州、延州、青州、越州等地都有牡丹的栽培,然而只有洛阳可以成为“天下之第一”。作者不认同众人所说的“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他不是地理因素成就了洛阳。我想,或许是洛阳人懂得怜惜牡丹,牡丹亦通人性,才使得洛阳与牡丹彼此影响,造就了洛阳的繁华,也成就了牡丹的盛名。-1-也许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分不清牡丹和芍药,又或者说,它们本就极相似。很久以前并无牡丹之名,牡丹寄居芍药名下,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只被当作药材记于医术之中。当它恣意地生长在苍茫的戈壁上时,可以说是“与荆棘无异”,常常被人们当作柴草。牡丹的出身并不高贵,但那时的牡丹是它最真实最自然的样子——一丛杂乱的灌木丛中散着几点猩红,那就是牡丹了。是人们的慧眼将她拯救出来。她洗去了脸上的尘土,整理了衣衫,端端正正地站立在人们的面前时,活脱脱一个清新可爱的小家碧玉了。人们被她吸引住了,觉得她越看越好看,便好心地将她请进深宅大院,教她规矩礼仪。数年后,果真得了一副绝世的容颜,蜕变成了倾国倾城的大家闺秀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牡丹终登上了宝座,受万人瞻仰,母仪天下。可此时的牡丹不复当年模样,曾经的俊秀俏丽不再,独属它的药理作用也大大降低。为此,有人批评它失了本真,徒有容颜。而我看来,牡丹多了一份端庄雅致,这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存在呀。倘若牡丹仍屈居芍药名下,恐怕洛阳也不会如此名满天下。(二)牡丹之美美与丑是事物的两个极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欧阳修也说“然比夫瘿木拥肿者,窃独钟其美而见幸于人焉”。美好的事物总是格外受人待见的,人们也以发现美、欣赏美为乐。自洛阳不断开出绝美的牡丹后,
洛阳牡丹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