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国情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深信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最重要事业,是“立国之大本”,是关系到全世界五分之一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陶行知将普及教育的重点放在乡村,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近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极为贫困。穷国能不能办教育?怎样办教育?陶行知认为,穷不是没有办法,最怕的是穷而又不去想办法。在这方面,陶行知有许多精辟见解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是用穷办法办起来的,而且各有特色,卓有成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创办晓庄师范时,从四个帐蓬开始,后来发展到30个茅草棚;办山海工学团时,连一个茅草棚也没有,他竞以工学团为中心,把教育推广到25里范围的农村,并进而发起了全国的普及教育运动。在陶行知看来,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是真本领。他反对不顾中国国情,办起学校来动辄圈上几千亩地,花上几百万元钱,盖上几座皇宫式的楼房的错误作法。他批评那些洋化教育家不考虑人民负担和国家财力,盲目地照搬西洋的形式在中国办教育,就如同“没有洋抽水马桶就拉不出屎来”。在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陶行知也是处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创造了“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经费,实行免费的全民教育”。为了使中国的劳苦大众及子女易于受教育,他专门编写了《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等内容与人民大众生活紧密联系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