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子桥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湘子桥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它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历史轨迹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39年,日本侵略飞机炸断了湘子桥。1958年和1967年,两次重修湘子桥。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古老的石桥、浮桥不见了,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桥是现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迹古物,诚为可惜之事。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修复工程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并恢复明代该桥“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有风格。2007年6月18日,湘子桥正式开通了。民间传说有关潮州湘子桥的传说,也不知起于何时。个人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韩愈的到来,给潮州的人民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人为给他再次记上功劳而牵强附会上的。湘子桥的传说流传较广的主要有四个传说:一是:韩愈到潮州上之行后,他的侄儿韩湘子到潮州来探望他,看到潮州人民群众每日摆渡过江进城,江水湍急,渡船险象环生,西岸人民进城艰难,于是便为潮州人民建造此桥。是夜,韩湘子差了许多天兵天将前来帮助,搬运石头,因为有一队天兵来迟,他们正在赶筑中间一段时天已亮了,听得公鸡叫起来,为怕天机泄露,天兵回到天上,结果留下了中间一段没有建成,只好用船连起来。二是:韩湘子把巨大
潮州湘子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