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各地纷纷出台贯彻措施。省教育厅及时转发了教育部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然而“去小学化”的道路注定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提示】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攀比、跟风、虚荣、急于看到成效、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让许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抢跑”,一些教育机构也百般迎合家长的这种需求。如何化解幼儿园“去小学化”路上的尴尬,破解评价体制中的难题,亟须各方发力。或许,教育部的一纸通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和节点。3月18日,在太航小区操场上,文女士正带着女儿散步。说起女儿,文女士除了满心欢喜之外,还有几分担忧。女儿佳佳9月份就该上小学了,可是对数字不敏感。文女士担心佳佳上了小学后算术跟不上,正盘算着再报个早教班提高一下。大多数家长和文女士一样,心甘情愿花钱源于一种内心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早教培训机构和一些“幼小衔接班”就成为许多家长让孩子“抢跑”的必然选择。“起跑”从什么时间开始◇学走路都要交钱,全脑开发还是折腾人◇早期教育是一种防御性投资◇受教育成为一种惯性需求对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教育,其实是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从“胎教”到“早教”,一个3周岁的孩子,已然接受了4年的教育。“托儿所教养幼儿园化”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成为必然。1980年出生的李青,在孩子刚满11个月时报了位于亲贤北街某亲子班,48节课8000多块钱,每周上一次课。说到上课的效果,她摇摇头,孩子现在走路的欲望很强烈,上课就是满场乱窜,自己跟着扶着,老师讲什么也顾不上关注,感觉很折腾人。但她表示会坚持下去,因为邻居家的小小虽然才两岁半,也已经是早教班的“老学员”了。高价,几乎是所有早教的共同特征,每课时百元以上是很平常的事儿,只有挂靠在幼儿园内的早教班相对便宜些,每课时也在40元左右。在大多数早教宣传资料上,“全脑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蒙特梭利教学法”等来头不小的词汇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怦然心动,再加上业务员的口头禅,“如果你的孩子从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晚了两天了”,许多家长爽快地买了单。在太航小区院内的某早教中心,带儿子来上强化班的理财咨询师刘先生坦言,“对孩子的早教更像是一种防御性投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是为了防止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过早被淘汰出局。”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内地已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在早教市场最活跃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早教中心达到5112家。据太原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不完全统计,目前太原市有28所早教机构。小店区教育局幼教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小店区登记在册的早教机构就有14家。这些早教机构虽然价格不菲,但并不愁生源,让孩子去接受教育俨然成为一种惯性需求。“抢跑”流行的背后◇民办幼儿园:面临尴尬选择◇家长:害怕老师“嫌差爱优”全家上阵助跑◇老师:“抢跑”未必能持续领跑如果说早教机构靠花里胡哨的概念吸引了家长的目光,那么在一些私立幼儿园,“小学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卖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跟记者说了这样的实话:“去小学化”政策出来后,自己的幼儿园面临尴尬的选择。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都比不上公办幼儿园,只能想方设法满足家长的需求。有的家长在领孩子入园时就提出,孩子要认识多少个字、会讲简单英语等具
保教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