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动校正(NMO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D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倾角时差定义一: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定义二: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实速度V,而是视速度Va。滑行波当下介质大于上介质的波速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θC,时透射角达到90度,这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折射波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随机干扰对地震数据产生无规则的干扰,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主要形式有1)地面的微震;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3)激发产生的不规则干扰,例如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多次波指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作为一个输出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自相关函数的第一个零点值所对应的值,叫做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共反射点叠加野外采取多次覆盖的观测方式,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将不同接受点来自同一地下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均匀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式中: 则 → Vφ叫做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叠加速度Vα对道集内某个反射波同相轴用不同的速度进行动校正并分析校正后的叠加效果,其中叠加效果最好的那个速度就是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wyllie方程: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Vs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率。层速度DIX公式: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垂向\横向分辨率垂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如分辨小断块,小砂体和储层边界的能力偏移归位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亮点技术利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异常(相对增强的“点”)从而指示油气藏的技术。平点在油气水分界面,由于反射作用形成的水平同相轴AVO技术利用CM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也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两侧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性。形成折射波的条件及特点?形成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及特点?答: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1)由低速层射入高速层。2)达到临界角,滑行波以速度V2沿界面在第二种介质中向前传播,(滑行波到达界面各点比入射波要早)。折射波传播的特点:1)折射角等于临界角。折射角永远是以临界角从分界面向上射出。折射波射线是一系列平行线。2)折射波有“盲区”,折射界面很深时,盲区会很大。3)折射波法只能研究其速度大于上面所有层速度的地层,即VN﹥Vk(k=1,2,3,…,N-1)。实际中“折射层”比“反射层”数目少。利用费马原理证明折射定律?推导水平单层模型共激发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单点放炮视速度Va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视速
地震勘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