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一直以来,关于文学语言音乐美表现的看法,不是归结于文学语言的语音效果,就是强调文学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这不仅难以说明文学音乐性的特质,也削弱了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丰富内涵。其实,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既有外在语音层面的因素,也取决于其内在的情感气质,只有二者高度统一才能奏出一首优美的歌,娱人耳目,感化人心。文学与音乐历来就相伴而行。自古诗、乐、舞三位一体,《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三者的相生相成。文学因为音乐性而更具表现力,音乐则以文学为本。南宋郑樵在《通志·乐略》中强调:“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八律为之羽翼耳。……古之诗,今之词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说其意,可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古典的诗词歌赋渐渐被现代的小说散文等文体替代,自古以来对文学的诵读吟咏也渐渐地走向一种快餐式的浏览,由此带来了文学与音乐的疏离,文学之音乐性的表达便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人就指出文学语言中出现的规则语音效果不应看作是文学语言音乐美的永恒标志,“源于古代传统的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标准,已无法准确、深入揭示现代散文的语言美感;以倡导诵读传统而发扬语音层面的音乐美,对于当代散文而言,也显得不切实际”[1];在西方象征主义音乐美理论的视野下,传统的文学音乐性的表达,即通过语言形式美特别是语音效果来体现的音乐性就更加显得过时和薄弱。然而,在汉文学领域内,任何时候文学语言的音乐美都表现在语音和情感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这可以从汉文学的发展历程得到充分的证明。文学语言的音乐美最初似乎是从语音这一外在的层面开始表现的。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语音美建构的渐趋精工规则的发展历史,并最终形成了以偶句为基础的文学语言。这个过程其实是汉文学语言逐渐摆脱音乐的依附状态而确立自身音乐特质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初的诗歌其实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如《诗经》、楚辞等都只是一种在音乐节律下的吟唱。汉赋“不歌而诵”开始显现出文学语言的自觉,到六朝时,文学已然走向自觉,不仅诗赋更加精工凝练,“金声而玉振”,而且更加细密精致的声律研究使骈文这一严格讲究规则的文学模式走向了时代的潮头。骈文一直被看作是汉语诗律发展的一个巅峰,然而,文学语言语音层面的音乐美追求并没有停止,唐代的律诗就是一个更大程度上的继承和超越。相对而言,律诗可能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骈文,但是对语言形式美的渴求与骈文的苛严并无二致。所以,汉文学语言在语音层面突出地表现音乐美这一特征到唐代律诗才可告一段落。唐以后,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开始了在情感层面的追求,语音规则逐渐打破。宋词的兴盛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种打破语音规则的历史趋势。唐宋古文标榜以文载道,抑扬顿挫的文学语言其组织生成要求与行文着意密切相关,普遍认为文章应该因声以求气,得气而显意。至此文学音乐之美不仅在于文辞,更在于文意。真正把文学语言之音乐美完全表现在情感层面上的是晚明的性灵学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路完成了情感超越语言形式束缚的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2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