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感悟论文《筑师》.doc筑师一如六祖慧能,以一空心作禅心,然可不染尘埃,万物从心而过,且如子期伯牙,道不同然意和,乃有高山流水之乐心,师者,三尺讲台之上亦必有师心。师心之内必有殷殷母爱,必有谆谆父语,师者必如孔夫子、南怀瑾及蔡元培校长那般胸屮常怀育人之责,而非教学之制。我们可以称师者为育者,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如春风如慈母一般地去视学生如己出,以谦和之心待之,让学生如沐春风,有宾至如归之感。南怀瑾曾说:“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师者的职责是给不识途的人以提醒,好比出海之人渴盼的海岸,为师就是在学生的心海屮筑一座不灭的灯塔。师当如灯如光如火焰,要用心里最柔软最温暖的东西来对待学生,而这份温暖恰如亿万年来不断给予我们光芒的太阳,母亲又好比我们人生中的太阳,一位好的老师就应该像母亲那样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母亲从不强求自己的孩子,若要使其向上,她们总是会用最温柔的方法去完成,在潜移默化中去树立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人们总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恩师。母亲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最看重的也许并不是他们的聪明和优秀,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正如南怀瑾所说的''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孔子是千古名师,他作为千百年来都对中国教育有巨大影响的大师者,在教育弟子时也总是将道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的学校教育也总是强调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但这所谓的“素质教育”,却变相成了越累越高的考卷和试纸,而老师也自然成了将书本知识一字不落塞进学生大脑电的“知识搬运者”,这难道不违背我们所说的师者的母性吗!我们可以来假想一下自己就是位母亲,我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并且在这期间不断加剧他的厌恶,反复如此十几二十年吗?我们愿意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如此度过,尔后回忆青春时,竟不知何是快乐何为生机,然后无奈后悔吗?教育不应如此,师者更不应如此,为师之人应该有血有肉,老师不是“僵死教育”的“守护者”,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母性去保护后辈的长者,师者应试图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命运。师应如水如母一般柔和温良,师亦应如海如父一般沉稳博知。每个孩子小时候最崇拜的人绝对都是父亲,因为他有宽厚的背,温暖干燥的大手以及无穷无尽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能力,父亲或许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但他的存在总是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他的一言一行总能让孩子从中学到点什么。一位好的老师就应该像父亲那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言行中有所得。师者,不应作无病的呻吟,《板书有感》云:“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废咀嚼”,师者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反复的推敲和咀嚼,务必要用最恰如其分的话语使学化如当头棒喝。犹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日夜闯祸的我说了一句我终生未敢忘的话,他说:“我允许你犯错是因为有些事你确实没做过,但等你明白是非了,要么不再犯同样的错,要么就去试着做对的事。”父亲并十分不在意我的犯错,反而他最看重的是做了错事之后应是有则改之更要无则加勉。孔子就曾经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老师不应当怕孩子有过失,因为只有过失才能最好地反映特性,知道学生错在哪老师才会了解到他们的薄弱,才能“因材施教”。孔子与其弟子有一段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宙也问闻斯行
教育学感悟论文《筑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