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童年的秘密》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本书分为三篇、共四十八章。我们所借的这本书是由梁海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台梭利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童年的秘密。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医学博士、医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誉为“我们期待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也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圣洛伦索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念掀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理论改革。她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超越了不同地域、民族、宗族和世界狭隘的界限,受到了世界各地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而《儿童的秘密》是蒙台梭利最为著名和流传较广的一部教育著作。阅读过这本书后,发现本书的很多看法是很不一样的,她提出了很多我们对待儿童的误区,并给予意见。例如:书中提出,当婴儿出生时,大家都会为父母担心,会说母亲受苦了,但其实婴儿也是受苦的。人们对待婴儿应该特别地小心谨慎,婴儿在出生前,始终在母亲身体的“襁褓”里,从未被抚摸过,因此,在他出生后,应该给婴儿安排一个光线暗和非常安静的环境中,书中还提及在婴儿出生时和第一个月里,没必要包裹婴儿,因为婴儿需要温暖的外界环境,而不是衣服。由于婴儿出生前一直在温暖的母体里,本身没有足够的热量适应外界的温度,而衣服只能起保温的作用,如果外界环境是温暖的,衣服就阻碍了婴儿身体从外界环境接受热量。因此,人们应该安排一种适合婴儿裸体的环境。不仅如此,对待婴儿要尽量减少用手接触他,借助一些轻软的东西提起儿童,使其体态好像在出生前一样。从生理和心理学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婴儿自出生起就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只是还不会表达,而且婴儿有潜意识的本能,有劳动的本能和学习的自主意识,因而,必须营造适合的环境,才能使而儿童得到正常化发展。书中还提及到“敏感期”这一观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在敏感期的感觉指令行事,否则他们便会失去天然获取的机会,而且是永远失去机会,成人在其中应起积极推动的作用。成人将儿童在敏感期的强烈反应称为任性,但其实任性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书中将敏感期的任性行为归结为儿童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因此,成人有必要探究儿童“任性”表现的原因而不能忽略它,它可以引导成人深入儿童心灵神秘的背后,从而得到与儿童关系上一种理解和宁静的氛围。"儿童是成人之父"是本书的一个很另类的观点,第一次看的时候有点不懂,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难道这个观点看起一个小孩还能教我们知识、道理?看来似乎是有点矛盾的。但经过书中详细地解答,才觉得是挺有道理的,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观点,是充满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在论环境与教师的作用方面,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教育方法的一个核心就是注重环境,同时教师应该遵循“他应该成长,我应该变小”的教育方法,其突出原则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并使之达到最高高度。她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吸取环境中诸因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成人有义务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
童年的秘密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