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齿的几个问题一、智齿之“智”的含义智齿,学名第三磨牙。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上下左右各一的四颗第三磨牙。因为这四颗第三磨牙正好在20岁左右时开始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接近成熟,于是被看作是“智慧到来”的象征,故称它为“智齿”——智慧之齿。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智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进化不完全的痕迹物,是一种“痕迹器官”。所谓“痕迹器官”,是指在胚胎发育与演化过程中,器官出现退化性变化,功能或形状缩小的器官,例如智齿、脚小趾、男性的乳头。从进化的趋势来看,智齿的退化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智齿的进化历程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人类从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中下颚体积逐渐变小,留给智齿的颌骨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在类人猿及人类的童年时期,青年人有几颗牙齿或大多数牙齿因啃食生的兽肉、骨,而导致牙齿脱落是件很平常的事。而这个时候掉了牙齿后的空间刚刚为长出来的智齿留下了空间,而今天所谓的智齿就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人类的早期后生牙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智齿因此也可以称为“后生牙”或“晚生牙”。二、智齿与生物体的进化通过对生物体进化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远古时期当人还是被称作猿的时候,人类的祖先还是四脚站立的时候,口腔位于最前端,在生存斗争中常被优先使用,而牙齿作为重要的生存工具,除了可以咀嚼撕咬食物外,还可用于捕捉和杀死猎物,对抗和攻击敌人。人猿的上下颌骨(长智齿的那两块骨头)够长、够宽大(这可以从猿的突出的嘴可以作证),第三磨牙有足够的空间萌出。而第三磨牙的萌出增加了咀嚼面积,能让这些几百万年前的人猿们更有效的捣碎食物,有利于消化吸收,长得更强壮,更有利于个体的存活。但是,随着这个但是,智齿的问题也开始展现。几百万年前,类人猿开始直立行走,加上手用工具的发明,使得手取代了牙齿的猎杀和攻击功能,而作为主要的生存工具,降低了类人猿对牙齿的依赖性。尤其是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人类可以煮熟食物,熟食更软更容易咀嚼,即使没有了牙齿,也可以通过进熟食而生存下来。于是,经年累月,人类对牙齿尤其是第三磨牙的依赖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是现代食物的精细化,第一磨牙区承担了主要的咀嚼任务,连第二磨牙都只有很少的贡献,更别说更后方的第三磨牙了!此外,通过与其他门类的动物的比较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同型齿”,它们的所有牙齿都是一个样子,其外在物理学特征都是像把刀。所以,它们终其一生都可有新牙替换,掉了一颗就在相同的位置再长出一颗新牙来代替脱了的牙齿,这在人类的早期及类人猿时期也有出现。伴随生物的进化,到了哺乳动物和人类阶段,牙齿便进化到“异型齿”,同一副牙齿的形态不完全相同。比如人类,一生只有两副牙,乳牙和恒牙,恒牙掉了不会再长一颗新的来代替了,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其中恒牙根据形态可分为四类: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而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齿,形成最晚,所以也最晚萌出。人本东京大学医学系,生体构造学助教、东京艺术大学美术解剖学兼任讲师犬冢则久还专门著有科普读物《退化原来是进化:智齿、盲肠留在你身上的演化痕迹》,来消除有些人对智齿之类人类痕迹器官的误解或迷信看法,这是2006年全日本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人体正是从生命诞生的三十八亿年前,一直留到现在的珍贵自然遗产。在我们体内充满了退化的痕迹,而
关于智齿的几个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