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几乎与我们的记忆擦肩而过的英雄人物,数百年前,他纵横巴渝,金戈铁马,为重庆历史留下了一段慷慨悲歌的传奇。大夏王明玉珍传奇发掘1982年3月30日,一群普通的建筑工人在江北区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扩建工地挥汗苦干着,突然,一阵躁动传来,有人惊呼:“挖出古墓了,挖出古墓了!”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出于贪财,次日上午有人便强行凿毁古墓外椁盖前半部,开启了内棺,从中取出多件金、银器皿和丝织物。至4月1日,土内又露出一块石碑的碑额以及五排文字。直到此时,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仍未对此墓给予重视,虽先后两次到场观察,但误认为系“清代一般墓葬”,对出土的棺椁、丝织品未予收存,以致一度遭到流散或损坏。直到4月6日,石碑全部出土,其完整无缺的碑文说明此墓确系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大夏政权建立者明玉珍之墓——叡陵。史载,明玉珍于1357年攻入重庆,1363年在渝称帝,建大夏政权,1366年死于重庆,史称“葬于江北”,但究竟埋于何处则语焉不详。此番“叡陵”出土引起了文化部文物局、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博物馆立即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发掘工作中,至4月18日,田野工作基本结束。据现场考证,明玉珍之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坑墓,,,未见墓道。墓坑内填土共有九层,用于防潮。整座叡陵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之处的江北,沿江有宝盖山,海拔261米,墓穴位于山腰东南之洗布塘,呈西北——东南向。遥想当年,此陵背靠宝盖山,东近扬子,南濒嘉陵,视野十分开阔,气势颇为壮观。叡陵中随葬品较为简陋,金、银器少而丝织物多棺内未见骨骸以及衣、裤、鞋、袜等。据说明玉珍信奉“明教”,按教义实行“裸葬”,尸体被酸性地下水腐蚀以及明教提倡节俭所致。另外,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便是原本立于外椁前的“玄宫之碑”,,,,碑文共24行,1004字。它详细记叙了明玉珍如何加入红巾军,如何攻入重庆,如何称王、称帝的全过程。弥补了许多史学家无从得知的史学空白,颇具研究价值。而今再细读碑文,600多年前那段风起云涌、旌旗猎猎的峥嵘岁月又逐渐浮现于眼前。从军明玉珍,湖北随州随县人(今湖北省随县),生于1330年,原姓旻。据杨可学著《明氏实录》载,“母梦与神遇,遂娠而生珍,……身高8尺,二目重瞳,”“长有异象”。明玉珍少年时即有大志,性情直率,武功高强。1351年,天下大乱,各地红巾军相继起兵反元,兵患横行。为求自保,明玉珍为乡绅长老推为屯长,召集乡勇1000多人结寨固守。当年冬,西系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在湖北蕲水称帝,改。1352年,徐寿辉派人招抚明玉珍,说:“我们起兵是为共伐胡人,你们来了,我们可以共商大事;不来,我就要攻打你!”在这种情况下,明玉珍一半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一半带着恐惧加入了红巾军。因红巾军信奉明教,为表忠心,他该姓明,至死未改。明玉珍加入红巾军后隶属大将倪文俊部下,率兵镇守沔阳。此时,元将哈林秃(又作“哈林都”或“哈麻秃”)为患境内,明玉珍率军与之大战,从陆上打到湖泊里,连番恶战,明玉珍皆冲锋在前,不幸被流矢射中右眼,从此又有人称他为“旻瞎子”或“明瞎子”。入蜀红巾军兴起后,元军正规军完全不堪一击,元朝统治者于是利用汉族地主组织“义兵”,“出义兵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不等,而明玉珍之所以入蜀,则有两个地主
大夏王明玉珍传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