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感张华之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感张华之言感张华之言,激心中澎湃,慨教育危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身为教育一线教师的我们,如同一只小小的蚂蚁,在改革的浪潮中要么无动于衷,要么被碰的头破血流。今天,政治教研组再现张华讲座,重温教改理念,振教改决心。张华老师点燃了组里全体教师的希望之灯,现我仅代表政治组将讲座与之共享,并谈谈组内粗浅的认识。一、基础教育改革初探1、张华老师的自我介绍,借此介绍引入课题,1986年中师毕业分配到山东莱芜的一个乡村从事教学,在接下来的四年教学中一手学中学课本,一手学国家课改理念,由一人承担四门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由喜欢听课,但不会做题,导致考试成绩差,转变为既喜欢听课,成绩又名列全乡之首,他认为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就是让教学变成研究。他介绍了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故事,提出:一个人的成绩是人学习投入时间的变量函数的观点,布鲁姆的观点得到了张华老师的重视,并先后查阅资料,分析布鲁姆的几个问题,后发表论文,为他之后成为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张华教授认为,1949年建国之后,我国的教育总思路和方向是错的,教育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递过程,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老师与学生合作学知识、谈生活的过程。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变成探讨知识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教学和知识创造化为一体,才能不摧残自己和学生。2、从“钱学森之问”说起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钱学森之问”是个真问题;“钱学森之问”是个表面问题。温家宝在北京35中的谈话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任继愈老先生,,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1901,2007,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其中,美国:204人,%;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30人,占65,;1936,2000,菲尔兹数学奖总数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家,其中,美国:16人,占37,。美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位列差等,但其创造力举世领先。中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遥遥领先,但其创造力1却非常薄弱。教育为“功利主义”绑架,泯灭内在价值,丧失生活乐趣。研究过程与教育过程的断裂:教育意味着研究的终结,知识变成了“传输物”,教育的知识创造功能被人为剥夺。所以,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3、为什么把教学变成研究,张教授举出几个教学案例,分别以2008年4月底,美国Ohio州,Oxford市一小学,期末考试期间;2007年9月,加拿大Alberta省Edmonton市一小学为例,对比中国小学现状。得到若干启示:(

感张华之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12-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