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学习培训总结——杭州‘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李萍2015年4月,我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吴正宪、华应龙、张爱华、徐长青等30多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一天8小时的名师观摩课与名家点评,晚上还有3小时的专家报告,可谓“高密度、高强度、高效益”的学习,虽然每天感觉非常的疲惫,但是能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能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也就在满满收获中感觉到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艺,无不让我由衷的赞叹与钦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人生境界让我仰叹,使我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他们的教学艺术旋律之中。专家们的报告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一、以生为本共同成长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本课堂”,也就是要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这一课就体现了这个教学理念。首先华应龙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比尔盖茨公司招聘的题目:81个球,其中有一个稍重,用天平称,至少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球。并提出如果你去应聘你的答案是多少次呢?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感觉无从下手时,华老师察言观色,随即出示老子的话来进行激励,启发学生选择个数少一些的就容易些,从简单容易的研究易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一般的课堂,为了早点让孩子们感受到“要分成3份,尽可能平均分”,因而总在乒乓球的数据上做文章,总是先从“3个”入手,然后是5个、9个……。而华老师的课堂却是反其道行之,从2个开始,而后是对“8个”的讨论,再是“9个”。这样的教学“顺序”,无疑会让路程走“远”一些,但离学生近了,更符合学生的直觉与经验。当学生说出各种从8个乒乓球中找1个特别的都需要3次时,华老师只是问了学生还有想出更少次数的吗?所有学生均认可最少3次后,开始探究从9个乒乓球中找出1个特别的,却研究得出最少2次可以找出来。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开始质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球多了1个次数却少了1次?这时,学生们如梦方醒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原来8个乒乓球一样可以2次找出特别的那个,体会到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的优越性。也就是想象出天平以外的第三个盘子,这时华老师又及时地给予肯定:第三个盘子虽然看不见,但总是存在的。同时用第三个盘子,要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在找学生回答问题时,华老师在黑板的右边写下了“如果······那么······”,“接下来······找”用这样的关键词语来引领学生表达清楚明白,培养学生思维缜密。课堂总结时华老师问:比尔盖茨为什么选这道题来招聘他的职员呢?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提升的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成长。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搭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桥梁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教数学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思考。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