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简介青年黄昆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194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年获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留学英国,为固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莫特教授的研究生。1947年获英国不列斯托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48年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1951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称院士)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0年,黄昆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黄昆成为刚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批院士中三位中国人之一。2005年逝世。黄昆先生的科学奉献:1947年5月,黄昆先生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当代物理学大师玻恩()处作短期访问。玻恩把自己已写的一部分《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的手稿给黄昆看,并建议在他的手稿的基础上,由黄昆执笔合作完成这部专著。当时,黄昆己接受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的聘请,将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为此,黄昆写信给饶毓泰征求意见,饶毓泰复信热情支持他与波恩合作写书。为了得到必要的经费支持,1948年初黄昆接受了将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的弗罗利希的聘请,成为该系的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在利物浦三年期间,黄昆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晶体中原子振动是晶体中一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对晶体的热学、电学、光学、力学性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到上世纪40年代中叶,许多科学家对晶格动力学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1950年前后黄昆和波恩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晶格动力学的系统专著:《晶格动力学理论》。黄昆在写这本专著时,做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用严谨的体系和清晰的物理图像总结、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使该书成为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专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被一些美国科学家称为这一领域的“圣经”。在黄昆去世后,“固体物理学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作出了超凡(extraodinary)的贡献”。为什么国际科学界给予黄昆这样高的荣誉呢?黄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声子领域。声子就是固体中原子(确切的说是原子实)的振动(称为格波)的量子力学描述。固体中声子态与固体中电子态决定了固体的几乎一切物理性质,而二十世纪固体物理的研究是人类从微观层次深入了解固体性质,从而得以利用并加以改造的基础。特别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得以发展,使得二十世纪高技术得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而黄昆正是在固体物理领域,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固体中的声子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声学声子,就是组成固体的最小可重复单元中的各个原子近似于以相同方向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力学和声学性质有关。而另一类是最小单元中的各个原子相对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光学性质(特别是红外波段)有关,称为光学声子。从微观的原子模型来得出声子的性质,现在已经不太困难(虽然理论上仍有个别未完全解决的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微观理论的参数和宏观的可测量的物理量联系起来。对于晶格的声学波(声学声子),作为声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波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展了成熟的
黄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