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文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学校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数2,周学时2,主要讲授中外礼仪文化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礼仪技能训练。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培养举止谈吐得体,文明礼貌的大学生。要求同学们出勤良好,听课认真,积极发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主要参考书1、侯宪举、周俊安编:《实用中外礼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2、王泽应等编著:《公关礼仪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3、韦维主编:《礼仪教程》,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4、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5、董保军编:《中外礼仪大全》,民族出版社,2005年;6、刘佩华主编:《中外礼仪文化比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7、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章中外礼仪文化概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伦理型文化、礼仪文化财富非常丰富。礼:1,规范和制约着朝廷的军国大政;2,渗透民间冠婚丧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节中国礼仪文化发展概述一、中》原始社会远古先民的饮食习惯:黍米(粘黄米)、小猪――火上烤熟――地上挖坑盛水(酒罐)―――蒯kuai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水边,茎可以织席制绳)扎成槌子敲打地面作鼓乐,向鬼神致以敬意。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亲密关系,作为本民族、部落的标志和崇拜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神――龙(鹿角、蛇头、龟眼、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从原始氏族社会[_][_][_][_]宗法家族社会发展:由(自然生物崇拜)发展到(先王崇拜和祖先崇拜)殷商时代: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324年----公元前1066年从盘庚从奄(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到纣亡国,共八世,十二王,273年先 王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中国古代礼仪形成的标志:(殷商时代)盛行的(先王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古代礼仪的形成。二、周公制礼与春秋战国时期人文礼仪的形成周朝:姬发(武王)所建立(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256年)殷纣王亡国给周代君主启示:祭天问卜、求神敬祖也难保江山社稷世代相传,必须重视人伦关系的调适和人际礼仪的建设。人文思潮的出现:“天道远,人道迩”、“敬德保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周公制礼与周代礼仪制度周公: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制礼作乐工作,为使人们各安其职,各尽其责,周礼依照亲疏、长幼、贵贱、尊卑的标准来确定每一等级不同的礼仪:《左传》:“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命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周礼包括:(礼制)和(礼俗).礼制――国家规定的典章制度及各种礼节仪式:天子即位、出境、朝聘、会盟、出师、狩猎、祭祀、宴会等;礼俗――未列入礼制,在民间习惯基础上形成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吃穿住行、接物应对、生辰吉日等。(二)孔子与儒家礼仪文化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末年,周礼日失其序,“天下无道”,孔子晚年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删修,包括《周礼》和《仪礼》。孔子的礼仪思想:1、“不学礼,无以立”,视礼为做
中外礼仪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