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窑乡防汛救灾应急预案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汛期洪涝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保障全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根据县防汛指挥部统一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一、指导思想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减灾、防灾和救灾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1、河流、洪道分布情况我乡境内有西大河自西向东依红山窑乡南缘而过,河道常年干枯,仅在西大河水库泄洪时,有水流过。我乡西北部山区分布有13条洪沟,由西向东依次为水沟、秦家沙沟、阴洼沟、白路沙沟、马家沙沟、壕北沙沟、上坝头沙沟、汽路沙沟、大坡头沟、小剑槽、大剑槽、提口子沙沟、羊圈沟。各沟河无常年性地表径流,仅在雨季局部强降暴雨时,形成暂时性沟谷洪水。2、气象、水文条件根据甘肃省气候区划,红山窑乡地处北温带大陆性荒漠干旱性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西北风较多的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343mm,平均蒸发量1761mm,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以上。℃,℃,℃,平均日照时数110-130天,无霜期144天,。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红山窑乡地处永昌县以西,距永昌县城48km,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平均海拔在2670-1980m左右。本区东接焦家庄乡,南依新城子镇,西邻山丹马场四场、大黄山,北靠北部群山。地理座标:东经101°23′-101°54′,北纬38°08′-38°24′,辖区东西长约40km左右,南北宽约30km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有大黄山、红山、北部群山南北对峙,国道312线横穿而过。4、情况预想从红山窑乡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看,西北部大黄山境内山高坡陡,集雨面积大,沟壑分布较多,且山体植被稀少,表层覆盖土层稀薄,岩石裸露,坡度较大,极易造成水流汇集,引发山洪。从本区气象、水文资料分析,红山窑乡主要降雨期集中在6-9月,期间多发山洪。山洪呈多峰型,特大洪水为单峰型,峰型尖瘦,来势迅猛,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并伴有间歇性泥石流,瞬间危害性大,破坏性强。(二)经济社会情况红山窑乡辖12个村,115个社,6240户,25536人,,。三、救援措施(一)转移安置灾民 1、转移安置对象根据汛情需要转移时,具体转移的住户和单位去向如下:乡内各村随时注意本地灾情,出现情况及时以村民委员会和乡防汛指挥部为单位各自负责处理,并及时上报。 2、转移安置办法乡政府统一指挥,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乡村组街道层层包保,坚持安全可靠,就地就近的原则妥善安置灾民。各村成立抗洪涝抢险队,每村抢险队50人组成,每个村民小组设专人打更巡逻,发现险情及时报告。转移方式:一是预先转移。根据水情,有命令、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将老弱病残人员和贵重物品撤离,并安置到预定安全地带;二是正式转移。接到命令后,除抗洪抢险和留护守卫人员外,其他人员按指定路线转移到安置地点。转移后的安置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投亲靠友;二是在乡内部安置;三是在附近村、学校集中安置。(二)查灾、核灾、报灾 灾情发生后,发生地村防汛指挥部要迅速组织人力搞好灾情的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必须报告,并根据灾情发展趋势,做到每日定时报告,紧急时随时报告。民政办公室负责灾情核查工作,必要时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联合核查小组进行核灾,准确及时报灾,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并争得款物支持。(三)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与调度。搞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加强管理,落实制度,确保救灾储备物资存放、合理使用。增加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为灾害紧急救援做好充分准备。救灾过程中,对救灾物资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储备功能。(四)落实生产自救等措施。灾后,有关部门和各村要根据乡里统一要求,通过清淤排涝、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开展群众互助互济活动、组织社会捐助、进行劳务输出、发展畜牧业、减轻农民负担,以及搞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以减少和控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四、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有序组织全乡顺利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成立“红山窑乡防汛指挥部”,其组织机构及成员如下:总指挥:红山窑乡政府乡长副指挥:红山窑乡政府主管农业、水利副乡长西河水利管理处主管副处长成员:红山窑乡政府主管民政、武装、文教、司法、农业副乡长、武装部部长、经联委主任、农技中心主任、财政所所长、计生办主任、派出所所长、水管所所长、卫生院院长、民政干事、各村村主任。乡防汛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红山窑乡政府,由主管副乡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根据救灾应急工作需要,成立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4个工作组,组建应急抢险队1支(不少于40人),确定信息监测员4名、信号发送员12
红山窑乡防汛救灾应急预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