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3:警惕“洗白”的艺术品案例:张老板是一个事业小成的企业家,有了一些闲钱之后也想介入收藏领域,满足自身兴趣和投资的双重需求。于是,他大手笔雇了一支阵容颇为强大的团队来“掌眼”,其中包括鉴定专家、拍卖行老板、资深藏家等等。在他们的指导下,张老板投入了上千万元,在大小拍卖行中购买了多件“海外回流珍品”、“稀世出土国宝”。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被圈内人告知,其购买的藏品全部为赝品,且大都是所谓的“高仿”作品,这无疑给了张老板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巨大打击。他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买回来的“珍品”,明明都有着清清楚楚的录和各种鉴定证书,怎么就全是赝品呢?分析:无独有偶,2012年伦敦春季小拍上,一件断代为清代18~19世纪的雍正斗彩龙凤纹碗定价4000~6000英镑,经过十几轮争抢,价格飙升到18万英镑,即180万元人民币才落槌。落槌后还有人说:“这件东西来源好,是英国一个老太太家里流出来的。”买家一下子好似吃了定心丸,却马上被行家指出了此物绝非真品的疑点。可悲的是,谁也无法保证这件作品不会再回流国内拍场,继而拍出一个更高的价格。其实,不单单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鉴定证书缺乏可信度,市场上不少作品的上拍记录、成交价格都有作假的情况存在,而且这种作假往往还并不仅仅是价格虚高这么简单。一些被冠以各种海外回流珍品、地方出土文物、几代传家之宝等华丽名号,且具有多个切实可查的成交记录的拍品,有时候也不见得就“真”了。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成功的艺术品赝品“洗白”的过程,通常是将学术专家、出版社、美术馆体系、市场、拍卖行等捆绑在一起,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利。这类高级赝品进入拍卖行则是整个链条的最后一步。随着几次成交记录的出现,无论是
秘密3:警惕“洗白”的艺术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