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神苦旅——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矛盾性姓名:秦君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陈兵20070501中文摘要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inaRossetti,1830---1894)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诗人,先拉裴尔派的一员。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的精神诗人。但在我国却一直不为人们所关注,一方面由于诗人性格的孤寂和隐居似的生活,似谜一般不为人所解;另一方面她的诗歌朴实细腻,人们欣赏的更多,评论研究的较少,且绝大部分仅拘泥于部分诗歌的汉译及浅层的鉴赏方面。国外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借用的理论可谓是异彩纷呈,但鲜有全面深刻地透析其诗歌所体现的复杂的矛盾性,大部分评论家认为其作品缺乏思想上的深度与厚度。本文却持有不同的观点,深入分析了克里斯蒂娜的诗歌所蕴藏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其充满张力的矛盾性,体现了诗人在精神与世俗之间的挣扎与追寻。要想理解罗塞蒂诗歌的矛盾性,就要先了解诗人的一生。本文先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切入分析,认为诗人独特的生活及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忧郁细腻的性格,可以说克里斯蒂娜诗歌作品蕴藏的深刻矛盾性是其性格、生活以及社会的折射。衰败的家庭、恪守的宗教信仰、赢弱的身躯、唯美忧郁的先拉斐尔派诗风、深居浅出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克里斯蒂娜养成了淑婉娴静的性情,尤其喜欢离群索居,独自陷入瞑思玄想。正是在一份孤寂中,克里斯蒂娜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捕捉艺术上的灵感,用心感悟生活的真谛,体味生命的滋味:生与死的冲突,希望与无望的矛盾,现实与幻想的碰撞。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在英国女诗人中,克里斯蒂姗|·罗塞蒂名列第一位。”她对罗塞蒂还有一句形象的评价:“她的歌唱得好像知更鸟,有时又像夜莺。”笔者认为,“知更鸟”的清亮婉转与“夜莺”的凄怆哀啼正是罗塞蒂诗歌中热忱与清冷,希望与无望等矛盾性的生动比喻。庞德曾表述:“一个意象是瞬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接着本文借用意象派诗论仔细分析了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宗教诗和非宗教诗包括爱情诗、自然诗等诗歌的丰富意象,从总体上把握诗的“象外之象”,发现诗歌的矛盾。同时采用新批评的“细读法”,,揭示它所蕴涵的张力,即诗歌内涵与外延的矛盾对立与相互作用。克里斯蒂娜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反映了她在精神与世俗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宗教诗中,诗人一方面在宗教信仰中寻找安宁与慰藉,另一方面却不免遭遇世俗生活的诱惑。《小妖精集市》体现了纯洁与堕落的道德力量和内心冲突;t王子的历程》表达的情愫是“爱已是太迟,快乐亦己太晚。”在非宗教诗中,诗人对生命发出礼赞,却也对死亡充满向往;她用眼睛观察大自然,却用心体会到不一样的风景和情怀,暗示平静祥和的背后隐藏着危险的潜流;诗人欢喜爱情,却惧怕它的消退,反复抒写皈依上帝的精神之爱和皈依世俗爱情的矛盾心理,,发出荡气回肠的咏叹。总之,诗人凭借娴熟的技艺及敏感的心灵在诗歌的琴弦上演奏出哀伤、无奈与眷恋的乐音。新批评派的理论家艾伦·泰特在《论诗的张力》中写道:“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一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一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称之为‘张力一。张力是评判优秀诗歌的重要标志。在克里斯蒂娜的作品中,种种冲突与矛盾通过诗歌丰富的意象呈现出来,显示了文学的张力美,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与深度。克里斯蒂娜无论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间,还是节奏跌宕变化之间,情感波澜之间,词语曲径之间,到处都洋溢着张力。它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相互烘托,构成了全诗错综复杂的张力美。本文阐释了她对爱情、宗教、生死、自然等生活各个方面的深沉思索,旨在拓宽对诗人研究的领域和挖掘其诗歌的深度为读者了解和体会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其人其诗提供更深层次的见解。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克里斯蒂娜诗歌中蕴含的矛盾性形成的原因、具体展现以及艺术魅力,折射出了诗人在精神与世俗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可谓是精神苦旅。关键词:iunRossetti(1830—1894),amemberofPre。RaphaeliteBrotherhood,,butalsoaspiritualpoetwithlegendaryandmysteriouslifeexperience.
精神苦旅——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矛盾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