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改革不能停留于口号华生,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推动者。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如果要评选2013年的最热门公共议题,“新型城镇化”极有可能是其中之一。自“十八大”以来,李克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城镇化”,这三个字就成了舆论界的高频词汇。华生大概是最该为此感到欣慰的经济学家。12年前,他就曾撰文提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7年前又正式向中央写信建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当这样的句子从中央领导人口中说出,并上升为国家决策,意味着华生充满前瞻性的主张已经成长为主流意识。这对学者而言,是无需受冕的荣誉。不过,对于华生来说,这早已不是一次了。初露锋芒,成为中南海幕僚1953年出生的华生,拥有那一代人标准化的青春经历。尚未完成中学学业,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田间地头劳作的一员,之后做工或者入伍,人生的道路狭窄而艰辛。恢复高考给了“黑五类”子女改变命运的机遇。1978年,25岁的华生通过长期自学,考入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刚跨进大学校门不久,他就在《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经济学论文,文章是他考上大学之前在工厂写出来和投寄的。华生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院派的条件。”既吸收书本上的理论营养,也从实践中学习。一直以来,他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经济研究。大学毕业后,他考入中国社科院财政系。从这里起步,他开始直接参与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中。1984年9月,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德清县的莫干山召开。“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硕士尚未毕业的华生正是在此成名。在采访当中,华生并不愿费时多谈自己这段光辉历史,不过他仍然对当时的会风津津乐道。那是个物质匮乏但精神饱满的改革年代,“针尖对麦芒”的观点争锋是很常见的状态。“那个会开得很长,不像现在,开半天就跑了,当时在莫干山上开了一个多星期啊,每天通宵达旦的讨论、争论。”当时组委会规定,参会者选拔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只需提交一篇论文便可申请,审核过关者才可“上山”。“上山”后完全甩开原来的论文,围绕几个专题深入研讨,不像现在开会各人读一遍自己的稿子,自说自话。所以会议开得热火朝天,白天讨论不过瘾,晚上还有“挂牌辩论”。在后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影响甚大的“价格双轨制”,就是在当时的会上被讨论出来的。关于价格改革,当时的“调派”和“放派”争论得不可开交,华生和其他几个研究生一起提出放调结合搞双轨制。这个改革思路最终得到领导和大部分与会者的认可。莫干山会议后,华生成为中南海幕僚,直接参与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他出入于中南海的高层会议,陪同领导人外出考察调研,一下子被改革的洪流从社会底层卷到了最高层。被逼下海,不弃学术1986年,时年33岁的华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虽然自己的建议屡受决策层采纳,但华生发现自己的经济理论根底和对当代世界的了解仍有不足。第二年初,华生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随后不仅,国内政治风起云涌,气候骤变,锐意改革的华生被社科院以逾期未归的借口开除。“他们把我房子给没收了,当时还提出来要开除党籍,还要取消国家级专家称号,这跟所谓逾期未归能有什么关系?中国嘛,政治风向一变就回过头来整你。
华生:改革不能停留于口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