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阐述肥料、密度、播期、土壤耕作、水分管理、化控处理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理论研究,并从适时早播、选择良种、科学施肥、精量播种、节水栽培、年前控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淮北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供淮北麦区小麦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栽培技术;+-5739(2008)03-0158-02 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在中国仅次于水稻。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种植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的生产可丰富人民的生活及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最主要的是可促进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确保粮食供给,缓解我国人口多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故小麦的生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淮北麦区是全国小麦优质产区,冬季作物以小麦为主,历年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70%以上。 1小麦的高产栽培理论研究 、磷、钾三元素。对于施肥量及肥料运筹的研究较多,其中以对氮肥的研究为主。氮素是影响小麦产量和群体最为活跃的因素,供给不足或过量均会严重妨碍作物的正常生长,并影响植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在适量施氮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加大中后期追氮比例,实施“前氮后移”的运筹法则,一般基肥的比例降至40%~60%,拔节后追肥的比例增至40%~60%。试验结果表明[1],前氮后移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植株基部节间重量,提高抗倒、抗旱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促进中后期光合生产,增强小花分化强度,提高可孕花数及可孕花率;促进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根据对肥料三因素的比例研究得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应增施磷、钾肥,氮∶磷∶钾=1∶1∶~[2]。据朱新开等[1]研究认为,应改磷钾肥全部基施为基肥与拔节肥2次运筹。磷钾肥的前肥后移与氮肥的效应相同。 。周青等研究了硅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小麦拔节前施用硅肥能促进分蘖的发生与生长;提高孕穗期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促进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积累;提高茎系质量,增强抗倒能力;具有稳定的增穗和较好的增粒增重及增产作用。锰、硼、锌等微量元素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不可缺少的,但随着复种指数的增加及产量的提高,势必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不足。特别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华北及黄淮麦区,石灰性土壤及砂姜黑土面积较大,该土壤类型中锌、锰含量偏少,硼的分布更需补充。根据施用结果显示[5-6]:施硼后可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和成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及过氧化物酶,促进光合及物质积累,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科研人员研究的较多,结果表明:适宜密度随品种、播期、土壤、栽培管理状况而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高产栽培条件下,适宜密度应偏低,即通过“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来获得优质高产群体。

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