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汪曾祺同学们,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如我们所熟知的天安门、颐和园、长城等,但有人想到的不是这些,比如汪曾祺,他想到的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北京的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纪事》,有“短篇圣手”之称。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认真听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点胡同的特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方正取名杂数量多方便安静胡同文化的内涵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忍思考讨论“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作者将其称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北京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封建思想自然更为浓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特点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意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实质,就应联系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发掘。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第二部分(第6—12段):第三部分(第13—15段):介绍北京胡同。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的感慨。2003年4月,北京市作出决定,停止在旧城内的大规模改造,大力加强对四合院民居的保护。然而,就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一再表明态度的同时,北京旧城各区的胡同里,对四合院的拆除并未完全遏止,有的地方甚至骤然加速,一些在保护之列的四合院,倏然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城市里,文物的保护和城区发展建设在国内外向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中国,拆与保的对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风。2001年10月,《北京晚报》刊载消息说,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来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来,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产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胡同的命运
九胡同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