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领导人语录严以修身严以修身是党对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每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化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把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三实”的基础和根本摆上重要位置,使其成为终身必修的功课,以修身把牢思想行为的“总开关”,靠修身端正干事创业的“风向标”。要坚定信念不动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做到清正廉洁,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要勇于担当,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以修身不是空对空,而是实打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知行合一、解决源头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要把严以修身的本真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抓好对党章的学习,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重品行,强化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锤炼党性修养,坚持崇德、立德、修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德自立、以德施政、以德服众;要严要求,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日常管理中要抓早抓小,体现一份责任和担当。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不能放任自流,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发挥纪律在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两个方面的作用。人民日报评论员:打造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四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05月09日10: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念和实践,也体现为一套完整的制度形态,以保证从更高层次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治理观念的更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进程做出周密部署,使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更加突出,从而为美丽中国打造“制度屏障”。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支撑,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谓不重视,政府投入不可谓不大,然而“东家污染,西家埋单”依然存在,“宁交罚款,不治污染”屡有发生,原因何在?体制没有理顺、机制不够完善是重要原因。有的领域存在制度空白和盲区,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形不成合力;还有的地方和部门不愿突破利益藩篱,对生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移除。法治化和制度化,是美丽中国得以实现的制度轨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离开制度和法治是难以想象的。从健全法律法规,到完善标准体系;从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到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只有最全面的制度和法律,才能遏制种种基于利益冲动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让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严起来,需要在考核和问责上下功夫。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不能寅吃卯粮,“吃了子孙饭,断了子孙路”。一个地区如果生态指标不过关,其他成绩再好也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让生态考核的“指挥棒”挥起来、严起来。同时也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好生态”这一基本公共品有效供给的保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筑起“制度屏障”,加固“法治堤坝”,我们有信心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9日03版)人民日报评论员:抗震救灾见证国家价值2015年05月13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时隔仅仅半个多月,5月12日下午,,我边境受灾地区震感强烈,西藏多地有明显震感。接踵而来的震情,又一次牵动神州大地每个人的心。,给西藏日喀则、阿里等边境地区带来了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从对地震波及的受灾地区全力以赴抗震抢险,到积极调配运力前往尼泊尔接回滞留游客,人们从“第一时间”这四个字中,感受着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体认着生命至上的国家价值。面对自然灾害,最大的温暖,莫过于休戚与共;最强的救援,莫过于携手互助。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部署下,西藏的抗
”严以修身“领导人语录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