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学教学,不该忘却“下一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学教学,不该忘却“下一次”————————————————————————————————作者:————————————————————————————————日期: 数学教学,不该忘却“下一次”-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不该忘却“下一次”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祝黄琴[摘要]当下数学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仍旧大行其道。因此,教师要由精到粗,由令到需,由此及彼,在积累中提升学生的发现力,在转化中提升学生的研究力,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迁移力,从而在不断关注“下一次”中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关键词]由精到粗由令到需由此及彼数学学习力[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58纵观当下数学教学,各种被习得的知识、假掌握的方法、伪渗透的思想充斥课堂,掌握了本课内容,学生“下一次”独自面对又将何去从呢?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尴尬的教学质态,让数学教学更好地着力于“下一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一、由精到粗,在积累中提升发现力生活中的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蕴藏在相对复杂的结构之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不少教师都喜欢这样处理:首先出示例题“图书角有故事书18本,历史书27本,两种书一共多少本?”学生迅速列式并计算“18+27=45”;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另外的方法列式计算“27+18=45”,并要求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有的学生发现算式变化了但结果没有变,有的学生发现数字没有变化但位置发生了变化。最后,教师提炼总结:”两数相加,位置交换,结果不变。”加法交换律是一个具有“种子”价值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发现并掌握这一定律,对于学生后续的“生长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以“找规律”的视角定位本课的教学。数学中的内在规律都蛰伏在复杂的视像之中,而教材为了契合简约化的要求,常常为学生排除了其他干扰性元素,虽然便于学生直接获取最终结论,但无形之中也遮蔽了学生从干扰元素中提炼核心要素的契机。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同时展现多个曾经解决的加减法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法都有两种解答方法,而减法只有一种?学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自然能提出“加法中位置变化结果仍相等,但减法就不可以交换位置”的设想。如此一来,学生全程经历了“想找规律”“寻出规律”“验证规律”的思维之旅,发现力就得到不断提升。二、由令到需,在转化中提升研究力很多教师常常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这一内容?我们掌握了什么方法?”遗憾的是,这些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设置,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学生是具有鲜明能动性的学习者,教师不能以过度的指令和要求禁锢学生的思维,而要努力将各种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需要。如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出示了3个“外面的钉子”不一样,“里面的钉子”也不一样的图形,学生在找规律时一筹莫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因。学生表示例子太少,概括不出规律,有的学生还提出又“里”又“外”的,看不过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分因素研究,并引导学生思考“外面的从几个开始研究?”从而确立从易到难的顺序,以“3个点”作为研究的起点。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领

数学教学,不该忘却“下一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hl0420371
  • 文件大小239 KB
  • 时间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