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总结为以课件内容为主,极少部分为个人补充,红色字体为本人认为比较重要的考点,以及贾老师上课强调的考试重点,请大家一定要详细看———(该总结没有《中药基本知识1 》的考点,原因为没找到课件,大家注意辛温解表药里的生姜和麻黄,清热药、清暑热药)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意见与看法,供大家参考——姜成龙
中医学的起源
战国至秦汉时代:
《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共收载药物365种记述了药物学理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病、症、证区别
病---- 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是具体的疾病表现。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名词解释)证---- 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证反映了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
阴阳五行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一方的存在医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医贯》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盛
阳邪侵犯人体—阳偏亢—热证
阴盛
阴邪侵犯人体—阴偏亢—寒证
阳虚
阳虚不能制阴—阳虚阴盛—虚寒证
阴虚
阴虚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证
相乘——以强凌弱,加倍克制。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肝病传心----母病及子、肝病传肾---子病及母
2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
----------木侮金
根据相生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
藏象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五脏的生理功能(老师强调的重点)
(一)心(附心包络)君主之官
1主血脉: 心气、心阳的推动、温煦。心血、心阴的营养、滋润。
2 主神志
心血、心阴---滋养心神
心气、心阳---鼓舞、振奋。
3 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二)肺。肺为华盖,相傅之官。特点:肺为娇脏,易感外邪
1 主气,司呼吸
主气:一身之气,呼吸之气。
2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宣发--向上向外
肃降--向下向内
肺气不宣,肺失肃降,肺失宣降。
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 靠宣发、肃降来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4、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三)脾特点: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喜燥恶湿,主升恶降。
脾气主升——中气下陷为脾气虚(如子宫、肛门脱垂)
1、主运化
运化水谷——消化吸收水谷之精气。
脾运失常——营养障碍,后天不足。
运化水湿——参与水液代谢。
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水肿、腹水、痰饮。
2、主统血
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
脾不统血——各种出血。
3 、主肌肉、四肢(如肌肉萎缩)
4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无故流涎多为脾气虚)
四)肝特点:将军之官,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升主动,肝阳易亢,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条达,气机调畅)
助脾胃运化(肝分泌胆汁)
调畅气血(肝气条达——气血运行顺畅)
调节生殖(肝气畅达——月经正常)
2 主藏血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肝主筋).其华在爪
(五)肾先天之本。
内寄元阴元阳。
肾主一身阳气。
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 主水又有“水脏”之称,肾阳对水液的气化蒸腾起作用
3 主纳气纳气——即吸气
4 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齿为骨之余
5 开窍于耳及二阴
六腑
(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二)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三)大肠:传化糟粕
(四)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五)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气
(名解) 气: 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的总称,也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藏于肾中,布散全身,功能: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功能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功能——助肺以行
[医学][中医]中医考试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