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问题谈沙漠化【摘要】: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关键词】:沙漠化、成因、危害、防治、现状引言:阿里,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被称之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是信徒们的圣地,探险家的乐园,登山家的向往,旅行家的天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今却黄沙漫天。到底是怎样导致的呢?正文: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部分半湿润地区的—个极其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所谓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而且集中,风力活动强劲,生态十分脆弱,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旦超过自然界允许的负荷,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化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㈠1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过程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起因也是很复杂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最为明显。,控制了沙漠的空间分布,地质历史时期大的气候波动,控制了沙漠的形成、扩展和固定、缩小等一系列变化。然而,气候的变化又相对超前于沙漠的变化。在气候向干旱波动较小的时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其脆弱的特性,这里气候干燥,降水多变,大风频繁,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处于近乎临界的相对平衡状态之中。只要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就很容易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诱发和促进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正确的防治,则可减缓和阻止沙漠的发生。另一方面,当气候出现向湿润小波动时,人们合理的改造活动,又可以促进和加快沙漠的固定和缩小。困此,气候是沙漠化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人为因素是在气候因素影响的前提之下,相对地起着重要的作用。㈡。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我国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化。1958年到1973年,内蒙古曾出现两次开荒热,造成2OOO多万亩土地沙化。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的卫星遥感调查,1986年至1996年,四省区调查区开垦的2912万亩土地中,有1433万亩沙化,被迫撂荒,%。%-12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OOO多万亩,到80年代中期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使1/3以上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吉兰泰镇7o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使盐湖西北105万亩天然林减少到30万亩左右由于失去植被保护,我国最大的湖盐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埋没。、搂发菜及无序采矿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使
生态学 课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