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救国军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抗战,蒋介石于9月4日电令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于上海[1]。委员是戴笠、宋子文、张治中、吴铁城、俞鸿钧、杜月笙、杨虎、钱永铭、刘志陆、贝祖诒、吉章简、蔡劲军、俞作柏[1]。戴笠、杜月笙、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书记长戴笠[1]。1938年3月13日,戴笠接奉蒋介石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即派阮清源、鲍步超等潜赴日占区,会合坚持江南敌后的干部及武装积极收容扩编[1]。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使在陷区民众特别是农村及帮会中,以“忠心义勇救国救民”作号召[1]。戴笠呈请蒋介石于1938年5月批准,将别动队改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总指挥戴笠兼任[1]。日降在即,戴笠亲令麾下“忠义救国军”,开赴京沪、京杭铁路沿线,接手长江下游的沦陷区[2]。陈诚在日军投降后,成为力主撤销“忠义救国军”的动议者[2]。时在上海前线主持甄别伪特务工作的戴笠,奔回重庆[2]。1945年10月,戴笠电王耀武拟向陈诚陈述军政部主张撤销忠救军一事[2]。戴笠死后不出一月,军统局最庞大的单位“忠义救国军”整编成了交警总队[2]。,许多人不愿离家便组织成一支由广大知识分子为中心骨干的军队,取名为忠义救国军。它的前身是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诞生于“八·一三”战火中。虽然无论数量质量还是战斗成果,活动于苏南茅山地区的新四军都远远超过忠义救国军,然而,它们的目标却同样是——抗日。据一些回忆文章介绍,改组后的忠义救国军,他们——无论是农工大众,知识青年,以至于土匪流氓,都集合在忠义救国,抗日复兴的大纛之下组织起来了,负责东战场即太湖流域及上海周边之游击任务。它以黄埔、军统的人员为骨干,吸纳当地抗日热情高涨的工人和帮会的力量,一经建成就出现在淞沪战场,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忠义救国军在抗战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破解日军许多秘密文件,后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38年5月,军统局长戴笠奉蒋介石命令,将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改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他们插入到沪宁杭敌后沦陷区,造成了一定的抗日局面。但随着形势的转变,忠义救国军也忠实地执行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内外方针,与当地“新四军”等共产党武装不断产生摩擦。浴血抗战编辑1937年11月9日,第一、二、三支队开始投入阻挡日寇精锐的猛攻,第三、第五支队配合国军五十师某旅坚守南市三天。11月11日,日寇在金山卫登陆后,第三支队第九大队在国军主力撤退的情况下,曾在青浦阻击过日寇,但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被敌击溃。上海失陷后,别动队除四支队在苏州河北岸全部阵亡、五支队化整为零转入地下之外,一、二支队开赴浦东打游击,三支队一部撤回租界搞地下抗日工作。根据当时担任苏浙行动委员会人事科科长的文强先生的统计,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别动队官兵牺牲1500人以上,受伤的人数在500人左右。为了适应1937年年底南京失陷以后的江浙皖沪抗日战场的局势,最大限度地动员这个地区的抗日力量投入抗战,1938年1月,军统局长戴笠在皖南祁门宣布,
忠义救国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