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代言人。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笔者摘选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境况,以及一连串的变故后所作的词,来分析她的词作艺术风格。、风雅的生活情趣,虽流露出淡淡的闲愁。却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惜花之作,生动地表现了她爱花惜春的心情。“雨疏风骤”勾起李的一番心事,“浓睡不消残酒”正体现了她灵魂空虚、内心寂寞的精神状态。接下去,作者笔锋一转:“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转笔很有气魄,无疑是与“花”有关,这么一写,既使词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又给前两句加深了内涵,使上下文意产生了内在联系。“绿肥红瘦”真实地把经雨洗后绿叶滋润滑嫩,而红花凋零、枯槁展现了出来。我们从李清照前期词中,可以看出她豪放、开朗、性格活泼,而且才华横溢又有抱负。当她处在苦闷之中时,自然会从花的凋谢中感到青春的易逝,而牵引起无限恋惜春光的感情来,这感情无疑是含有追求美好的意味的。惟其如此,这首词虽然流露出一些淡淡的闲愁,但并不影响整个词的基调。、清新、明白如话的语育来抒发自己对丈夫的“别愁”,用词通俗但多啊旬。声韵和谐《一剪梅》在黄异《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词的开头“红藕香残玉簟秋”营造的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并含有“青春易逝,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凉了来表达秋的到来,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合在一起了。因此,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赏说:“易安佳名,精秀特绝”。而她“独上兰舟”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而是她遣愁的方法之一。然而,这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双双泛舟,而今日独自击楫,眼前之景,只能勾起往事,这愁又怎能排遣得了呢?然而,李清照毕竟跟一般女子不同,她DiSCUSSiONI大家谈文/阳文湘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自己。所以,她宕开一笔,写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这么写,看似平淡,实则含蓄有韵味:第一,它体现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及李对丈夫的信任,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借写事来抒情,正是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第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生动具体。第三,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在喜悦的背后,却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由于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又认为丈夫也会思念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写下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又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两人是互相思念,同样因离别而苦恼,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无限钟情和信任,体现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小心思不同。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是写出了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pdf.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