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参观后感在我校组织下,我班32人在12月4日下午同几个兄弟院系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之后感受良多,写下这篇观后感与同学们探讨。之前早曾闻地质馆的大名,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去参观,这次马克思基本哲学原理的实践课,让我满足了一下这个心愿。中午大家早早的做好准备,一同痛并快乐着的挤公交车到了位于郑西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有些令人失望,没有河南省博物院较大的占地面积,也不如博物院造型那么别出心裁,放眼望去,广场上只有一个巨大的恐龙模型还算是比较壮观。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难道说真是看景不如听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跟着队伍进入了地质博物馆那不算大的门。进入大厅,正中央放着一大块璀璨夺目的方解石,在灯光之下,不同的晶格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顿时,我立马来了些精神,凑近观看,不禁叹服大自然这个万能的造物主的伟大。怎知,更令人称奇的在后面。进入展厅,首先让我跌掉眼镜的是,原来展厅是在地下,所以在地面上看来,地质博物馆其貌不扬!当时我就又想起那个教训:任何事情,不要早早的下定论,在不同的方向看,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收敛心情,观察四周,发现自己仿佛置身时光隧道,首先踏入的便是宇宙的起点,一个不规则的球状物质,在某天,这个不稳定的物质突然发生了大爆炸,这便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又经过亿年为计数的冷却之后,便形成了现在这个较为稳定的宇宙雏形。随着在“时光隧道”的前进,我们到了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各种地形进入我的眼睛,时而巍峨的群山,时而广袤的平原,时而又是苍茫的雪原。最令人难忘的便是各种奇特的地形了:比如卡斯特地形等。在长期的雨雪冲刷,冰川开凿的作用之下,在一些地球的角落形成了那些令人叹服的地貌。突然从地面拔地而起的高山,一块一块叶状片石堆叠而成的石林,高山之中突然出现的巨大溶洞...这些亿年作用产生的石块,沙石,记载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曾经发生的一切。这些模型做的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当然,也有许多珍贵的标本,外星来的陨石,钟乳洞的石笋,地下千米深处的断层标本......为我们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很自然的,不知不觉的在这个“时空隧道”里出现了生命,到这时,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各种化石也出现在展柜中。如三叶虫这种在传说中的存在,便以化石的形式出现在我眼前,花纹、触角、壳,无一不生动,而这些大量的保存完好的化石,也侧面显示出了当年的这种生物在大海里是多么的繁荣......进化是自然的规则,三叶虫、海百合走了,各种鱼类出现,鱼类锐减,大陆结构发生了变化,两栖类,爬行类应运而生,物种也由最初的少数几种开始了大爆发。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也许就是下面的展区了。恐龙,这个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物种,现在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鱼龙长达数米的化石给予我们真实的感觉,十数米的恐龙骨架模型更是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许恐龙是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史前物种了,从最初的连环画到后来的《侏罗纪公园》,恐龙的身影无处不在,大家对一些恐龙也是如数家珍,什么马门溪龙、窃蛋龙,都如同早就认识一样。看着橱窗里的骨架,不免唏嘘,曾经称霸地球千万年的霸主,现在却在橱窗里,默默地用化石展现曾经的风采。一个物种无论力量再大,也无论多么的风光无限,在大自然前,显得却是那么得卑微。随着我脚步的前行,橱窗里的化石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动物的头骨或其他
地质博物馆参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