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道家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道家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doc:..浅谈道家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摘要:道家意义上的美与俗美冇很大的区别,因为道家认为只冇精神意义上的幸福才是最深层的幸福,追名逐利者难以获得这种美感,它是超世俗功利的。道家这种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与儒家佛家的审美有一定相同性,而对后來的道教也有很大影响。关键词:道家;审美;超世俗功利性审美的“超功利性”最初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被清晰系统地提出,他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1]即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一切世俗的利害关系而重精神愉悦的活动。这个西方的审美范畴,在对审美主体的研究上恰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重主体精神的追求相一致。如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道家美学思想看,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着重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审美观。黄老道家其而是后来的道教,都认为精神上的幸福才是最深层意义上的幸福,追名逐利者难以获得这种美感,它是超世俗功利的。道家的用美判断准则都是以“求道”为乐。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2]他所谓“至乐”是通过“求道”而致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非世俗的快乐。因为此“至乐”并非世人所误认为的“当官”之乐,也非众人所追求的“荣华富贵”Z福。庄子一生清贫然自得其斥,自称抱朴子的葛洪虽世家出身却视权势金钱为粪土,他说:“夫有道者,视爵位为汤?Z,见印?R如?\?x。视金玉如土粪,睹华堂如牢狱。”[3]在其看来,世上的财色权贵乃身外之物,不仅有损修养,还不能让人从中获得真正的美感。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审美具有超世俗功利性主要是在于其美学意义上的“道一一美”和通俗意义上的俗美是人有径庭的。老子《道德经》将名利与生命作了比较,认为生命的价值比名利的价值要高得多,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真正拥有大智慧大快乐的人是以珍爱生命,淡泊名利为智举,而非以占有世俗的物质性功名利禄为快乐。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5]正如王弼所解释的“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已”[6],为物所役的人是无法逃离俗世的束缚而得到真止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只有超脱世俗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同样,庄子也扬弃那种以名利权位为标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要务的世俗价值观,而提倡去寻找在现实以外通过修养而到达一个优游无滞的精神自由的世界。《南华真经?逍遥游》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广阔无边的精神空间,还给出了一个超越种种智巧物欲而通向辽阔宇宙的大我形象。庄子这样描写至人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至人超越了为功名所束缚的偏执的小我,而“离形弃知”成就了与大道合一的大我,从而使精神得到了大自山、大解放。在《南华真经?让王》中,也是通过十五个寓言故事來说明了这种重生命精神,轻世俗名利的思想。除了道家重视这一点,而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中,也强调了这种尊重生命,且要尽力以生弘道,从而超越死亡的审美态度。儒家认为生命可贵,“水火有气而无性,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8]但也反对享乐主义的生死观,相信人可以通

浅谈道家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19-12-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