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馆工作概论》是阐述图书馆基本知识和图书馆工作入门的基础课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文献信息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最早的文献形态是甲骨文文献和金文文献。图书馆工作主要包括书刊采集和读者工作。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第一章图书馆知识第一节图书与图书馆基本知识一、图书知识:文献泛指图书馆的藏书。是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一般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文献的内容;,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如竹简、纸张、胶卷、磁盘等,是文献的外在形式;,如书写、印刷、复制、录制等,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信息就是消息、音信、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通过声波、电磁波、文字、符号、图像等进行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传递、接收、贮存、加工和利用。二、图书馆的定义:藏书之所,正式使用图书馆是19042年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包括四个内容::文献信息和读者;——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提供利用与服务,以用为主;:学术性、文化性、教育性和服务性。三、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藏书、馆员、读者、建筑和设备、技术方法五个要素构成。,即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也包括新型载体的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等。: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发展读者、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各层次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包括手工操作的技术方法以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馆舍和技术设备、阅读设备、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物质条件。藏书和读者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3第二节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一、——有效地用来记忆和交流信息的符号。文字与载体相结合,就产生了文字的记录——文献。文献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为图书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图书馆专职人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二、图书馆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古代图书馆时期、近代图书馆时期、:源于奴隶社会,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从宋代到清代,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繁荣时期。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和“嵩山书院”。《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图书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汇总。我国古代图书馆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四个体系。(1)图书馆从少数人占有转向社会化,由封闭的藏书楼逐渐成为对社会开放的图书馆。(2)图书馆的职能由单纯的保管文献向藏用兼顾发展,图书馆成为社会教育的场所、普及文化的场所。(3)图书馆藏书以纸质印刷型出版物为主,易于在读者中流通。(4)图书馆活动从单纯的“整理藏书”扩展到包括图书文献采访、处理、存储、传递利用等环节的完整的、科学的工作体系。: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标志。特点:(1)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2)图书馆除继续收藏印刷型的图书文献外,也收藏缩微品、录像带、磁盘、光盘等非印刷型资料,大大改变和丰富了图书馆藏书的载体成分,也势必导致图书馆形态的改观。(3)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服务逐步深化,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以卷册为单位的原始文献资料,而且对其所收藏的知识材料进行加工,满足用户对篇、章、摘要、数据、图表等知识单元的信息需要。(4)现代图书馆时期,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图书馆组织向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5使全球范围的文献资源共享成为可能。(5)图书馆除继续具有保存文化典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等职能外,还增加了信息的选择、传递、交流以及智力资源的开发等职能。第三节图书馆的性质一、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藏用性,即对图书文献的收藏与利用,或称文献的聚集和知识信息的传递。(1)藏用性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有属性。(2)藏与用是古今中外所有图书馆都具有的基本属性。(3)图书馆的收藏和利用,构成图书馆的特殊矛盾和主要矛盾。二、图书馆的一般属性:社会性、
图书馆工作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