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夏志清与普实克之笔战.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夏志清与普实克之笔战(转载)2009-05-1714:14:14来自:戛剑生(天教懒慢带疏狂)近年来,海外汉学家李欧梵、王德威、刘禾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给国内研究界造成了巨大冲击;2005年,夏志清初版于1961年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美国汉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道路,这条道路拓展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但另一方面,从夏志清到王德威的研究大多表现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某种隔膜,其影响所至,往往带来许多消极因素。其实,《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四十多年来,一直是毁誉交加,批评声不绝于耳。面对众多的批评,夏志清几乎只对捷克汉学家普实克的诘难进行了反驳。为何夏志清对普实克的批评如此重视?二人诘难与反驳的实质是什么?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文学史的重写或修改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回顾夏志清与普实克的笔战,这对反思海外汉学,使国内研究者走自己的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二、笔战的背景与原因夏志清与普实克的笔战发生在1960年代初,他们的文章都发表在荷兰莱登《通报》上,普实克的文章题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的文章题为《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在讨论二人的笔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普实克与夏志清的简要情况。普实克(1906—1980),捷克的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是国际汉学界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61年前,普实克已经发表或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及历史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如《关于中国小说的结构》、《中国民间小说形成时期研究》(1939)、《中国,我的姐姐》(又译《中国,我的姐妹》,1940)、《关于中国文学和学问》(1947)、《鲁迅,中国最伟大的作家》(1951)、《茅盾的文学道路》(1957)、《新中国文学在捷克斯洛伐克》(1959)。从上述材料来看,1961年前,普实克已经成为国际汉学界权威。夏志清(1921—),1948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52年起开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1961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196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笔战当时他在汉学界的地位及影响远远不及普实克。《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后,大卫?洛埃认为,“它不仅是专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本严肃英文著述,更令人稀罕的,现有各国文字书写的此类研究中,也推此书为最佳”,这令夏颇为满意。但他同时指出,大卫?洛埃“那时还在哈佛写他的博士论文”。[1]11言下之意,大卫?洛埃的肯定在当时并不来自权威。而来自权威汉学家的评论,首先就是普实克的批评长文,这自然让夏志清感到失望。为了自身的荣誉和确立自己的地位,夏志清必须回应普实克,向权威挑战。任何名不见经传的人受到权威人物的批评,都可能奋起辩解,夏志清当时的反驳也有这种心理因素的原因。而且,向权威挑战,也是获得自身权力确立自己地位的一种策略。假如我们认可伊格尔顿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话语与权力的连接———的话,夏志清反驳普实克显然是在争取话语权力,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表现。当然,这并不是说夏志清是出于一种偏狭的心理而反驳普实克。重要的是,普实克指出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不足之处,普氏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证非常有力,使得夏志

论夏志清与普实克之笔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