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回答问题。(8分)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1)本诗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2)“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两句与前面的诗句是否有点脱节?为什么?(4分)答:【参考答案】(1)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带雨痕”(即“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2)示例: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细品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赏析】既然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感。这首诗却迥然不同,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裱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H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景象!作者以南方人的新奇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的感情。古冀与文言第五、六句是作者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词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还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渎来更为有力。最后两句,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贺铸重过间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1)这首词多处运用借喻手法,请举例略作说明。(4分)答:(2)末二句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地方,试简要赏析“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答:【参考答案】(1)比
古诗鉴赏两则.pdf.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