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录小康社会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小康社会概念“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小康的标准和我,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
小康社会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