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教学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机?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要点与合并症?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辩证论治一、: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主要特征。中医学称之为痄腮。:①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②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为多见,2岁以下小儿很少罹患。③潜伏期12—22天。?④传染期本病传染性较强,易在儿童集体机构发生流行。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可分离出病毒,其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⑤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⑥免疫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⑦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其病名首见于金代窦杰《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毒》:“痄腮毒受在耳根、耳聤(ting),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不仅提出了病名,并对痄腮的确切部位、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论述。: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证候特点和传染性有其不同的命名:“痄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腮颌发”——见《证治准绳?疡医》。“虾蟆瘟”——见《医学正传?虾蟆瘟》。“鸬鹚瘟”—见《疡科心得全集?鸬鹚瘟》。“温毒”——见《温病条辨?上焦篇》。【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00—200nm,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叉反映。?患儿唾液、脑脊液、血、尿、脑和其他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毒,?在猴肾、人羊膜和Hela细胞中均可增殖。【经络循行】《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 ,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 ,横入髀厌中(4) 。
10流行性腺腮炎(痄腮)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