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福报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3-10-2822:14:00繁體版 一、福慧双修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就可能带给我们困扰。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运用福报和增长福报。因此佛教主张“福慧双修”,主张“悲智双运”,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不管是福慧双修还是悲智双运,都要知道如何来培植和运用自己的福报,至于如何培植,就必须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从商赚钱,就得先去学习工商管理、学习企业经营。知道怎么替人赚钱、管钱,而自己没有钱,就是有智慧而福报不够。很多公司的老板本身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他们能够用很多具有高学历的专家、学者来替他们赚钱。类似的老板,虽然未受多少正规教育,但也不能说是没有智慧,不过,能有用人的智慧,还得要有赚钱的福报。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识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来在一起生活,自己虽然没什么钱,能够有人,则不仅是财富,且是福慧双修。福报是从哪里来?是靠无私的智慧来,就像上面所讲的,把许多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这是需要人缘和智慧的,人缘就是福报,再加上智慧的运用就是一种财富。佛教所讲的智慧,不全同于知识和学问。知识和学问可以从书本中或学校里学习;智慧则是要从内心的体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而获得。有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人缘,不通世故,走到哪里都不受人欢迎,想做任何事,别人都不愿认同、参与,这种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这种人可能有满腹的经纶,同时也有满腹的牢骚,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骄气。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可是,识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报。如果没有人来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斗,虽然也可以做出一点什么来,然其过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众人之力,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做同样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众生了。故在佛法中,强调和乐,主张群策群力,所以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勉励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二、绝对客观现在我要从禅法或佛法的观点来谈智慧。禅的智慧,是先要把自我的执著心抽空。何谓自我?就是闭锁的主观意识。通常,人都以主观和客观来面对每一件事情,如果比较客观的来处理事情,就是比较理性,也比较接近智慧。如说这样就是有智慧,也不完全正确。所谓客观,必然还有一个对象存在,一定还有一个与客观相对的主观立场,所谓绝对客观的可能性是很少的。遇到事情,人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观点作为标准而加以判断。请问各位,既已预设标准的判断,还能算是客观吗?在禅法的立场是把知识和经验都摆开,不看对方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话是简单,问题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吗?若要放下专业知识而去面对某种环境或对象时,总会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世间法,还是要借重于专业知识。若要正本清源,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便要采用佛法:第一,从佛法的观点,知道应将自我放下;第二,从自身的修行,练习着把自我放下,同时也用佛法的观点及方法来帮助他人。当自己的智慧尚未开发出来时,要借佛法的
智慧与福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