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与意义认识存在不足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应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它。放眼世界有很多宗教,其中,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可谓信仰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为什么,因为他们给了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让人们在烦恼的现实中可以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信仰,都需要找到心灵的依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但是,谁能给我们精神上的依托?谁能让我们在残酷的现实里找到心灵上的慰藉?是从原始文明以来,人类创造、积累的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我们的精神有所依托。对于许多人来说,每天步履匆匆,物质的丰裕让他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然而,在心灵深处,总会渴望着一处宁静的精神家园。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那体现着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存,会让浮燥的心灵归于宁静。所以,守护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责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源远流长,资源不仅丰富多彩,种类还异彩纷呈,是中国人民努力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过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深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轻视或蔑视的态度,或视它为一种粗俗的、幼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或认为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文化,一种浸透着封建主义的迷信文化。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思想形态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失去活力的遗留物。总之,隐藏于民族民间的、不大被人们觉察、留意和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向处于被忽视、被贬抑的地位。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对深藏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大多数人对于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十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人格独立的“威武不屈”精神,虚怀若谷的“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执法不阿”精神,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像涌动不绝的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生活,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操。这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因此蕴涵着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宝贵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我们必须珍视民族民间文化,承继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真地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要让全社会,特别是让老百姓都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古今广大人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的科技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