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光
剧坛泰斗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世
界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位羊毛商人,生
意很兴隆。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一个牧师,一个商人,或者是一个有
学问的绅士。因此,在莎士比亚六七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一个有点儿名气的
文法学校,学习英国语文、拉丁文法和修辞,也接触一些古代罗马的诗歌和
戏剧。
莎士比亚岁的时候,父亲破产了,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他只得
中途退学,帮助父母维持生意,做些家务。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莎士比亚心
灰意冷。他那充满幻想的头脑,对任何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大自然的美丽
景色,使他赏心悦目;老人们讲述的动人故事,叫他浮想联翩;对未来的生
活,他充满了憧憬。
剧团的演出在莎士比亚记忆的屏幕上,总是留下那么明晰的印象。还在
他幼年时期,伦敦城里最有名的女王剧团曾经到斯特拉福镇演出过,此后多
年中,每年都有几个剧团来这里演出。这些演出在莎士比亚幼小的心灵上播
下了爱好戏剧的种子。他惊奇地看到,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员,凭借一个小小
的舞台,竟能演出一幕幕变幻无穷的戏剧来:一会儿再现古代世界,一会儿
描绘现实人生;有时候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催人泪下。这多么神奇,多么
有趣!他的心完全沉浸在戏剧里了。他常常邀集几个小伙伴,模仿自己看到
的戏剧情节,有声有色地演起戏来。有时候,他为了思考一个剧中的情节,
独自一个人在田间小径上踱来踱去,琢磨某个角色的动作表情。他暗暗下了
决心:要终身从事戏剧事业。他知道,当个戏剧家,要有很丰富的知识。因
此,他像一头小牛闯进菜园一样,贪婪地读着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
籍,自修希腊文和拉丁文,多方面地吸取营养。几年工夫,他已经是一个相
当博学的人了。
一天,莎士比亚突发奇想,能在戏院里谋个职业就好了。可这样的机会
不是太多。他就主动到戏院服务:他做马夫,专门等候在戏院门口伺候看戏
的绅士。有乘车的贵客到了,就赶紧迎上去拉住马匹,系好缰绳。日子长了,
他和看门人混熟了。看门人特许他从门缝里和小洞里窥看戏台上的演出,他
边看边细心琢磨剧情和角色。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他发愤读书、苦练演戏本
领的时候,他屋里烛光常常彻夜不熄。
莎士比亚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很快掌握了许多戏剧知识。有一位著名
演员很欣赏莎士比亚的才能,请他到剧团里演配角。莎士比亚喜出望外,他
知道在演出实践中能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才能。为了演好戏,他经常深入
下层社会,观察那些流浪汉、江湖艺人和乞丐,同自己周围的各种人谈心,
学习他们的语言谈吐,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
他很快就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演员。
当时,英国的戏剧界活跃着一批被称为“大学才子”的职业剧作家。他
们授过高等教育,在戏剧方面有些成就。他们垄断剧坛,不许他人插入,莎
士比亚在他们面前并不自卑和怯懦。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了剧本《亨利六
世》三部,引起戏剧界的普遍注意。年,莎士比亚的里程碑式的剧本《罗
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了,这确立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一生
共写了个剧本,十四行诗首,还有两部叙事长诗。
时代铸造的诗人——拜伦
拜伦(~)是英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著名诗人,也是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拜伦出生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里,他出世的时候家境就败落了。他父亲
当过军官,生活放荡,挥金如土。父亲先后娶过两个贵族女子做老婆。第一
个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以后,就被父亲折磨死了;第二个妻子生下一男孩,就
是诗人拜伦。
拜伦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生前的荒唐行为,受到许多人的非议,
成了拜伦家族的污点,给家族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由于这个原因,拜伦
的母亲变得性情乖僻,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她悔恨自己的儿
子在出生时弄跛了一只脚,就莫名其妙地叫骂一通,弄得儿子不知所措。这
种灰暗的压抑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变态心理的潜移默化,使拜伦形成一种容
易激怒、孤独的性格。
拜伦的孤独感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周围的环境使他幼小的
心灵得不到欢乐。他岁那年,大伯过世了,他继承了男爵的头衔,得到一
笔财产。人们见他的地位变了,马上换了一副恭维、奉承的面孔,甚至教师
在点名时也称他是“拜伦大人”。这种人为的地位上的强烈反差,常使拜伦
当众哭了起来。这也给他套上了世俗的精神枷锁。
拜伦岁那年,进入了著名的哈罗中学读书,这里使他感到窒息。学校
的制度十分苛刻,学生动不动就受罚,一个个被弄得像木偶似的。还有,学
生中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强的欺负弱的。岁那年,他进了著名的剑桥
大学学习,这里同样沉闷得很,老师照本念,
【课外读物类】跨世纪知识城——童年之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