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察》课程的思考◆王万泉(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艺术考察是一种亲身的体验,体验在陌生地方行走的每步路,感悟祖国各地的南北的差异,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这种体验,将造就健康的人格。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艺术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正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本文以《艺术考察》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艺术考察课程的改革提供点帮助。关键词:艺术考察课程教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是对艺术考察这门课程最好的注解。所谓“艺术专业考察就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来分析艺术的构造原理及各地风俗文化,综合运用摄影、临摹、写生、笔记、录音等考察手段记录,整理考察地区的艺术构成,梳理、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艺术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并把这种理解和认识运用到实际的创作和设计项目中去。”这个课程在普通高校中,是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必修课程和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对某地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艺术考察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的,因为它毕竟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远离了课堂上所谓纪律的束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迎面而来的困惑。这些都是带着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接触社会。对于教师而言,喜忧参半,因为在艺术考察中,教师也得到一次自我学习、深化的机会。忧的是,教师被学生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布置等等因素所困艺带中国己口14,3l理论研讨扰,至始至终,安全的神经是紧绷的,直到考察课程结束。对于艺术考察这门课程出现的许多问题,许多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论述,在此就不加以累述。本文只是从笔者自身在这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进行论述。第一,艺术考察是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性质不是专业型、技能型的课程,所以在课程收益上比不上类似于“电脑技法”“包装”等等这些实战型课程。而且需要学生另外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这样会在心理上加大负担,他们会在付出与收益之间进行计算,希望花了这笔钱可以有很大的收获,然而结果往往是令他们失望的,因为艺术考察的收获最后可能只会是一些记忆和资料,而不是一种让他们充满自信的技能。这种矛盾的解决,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们目前也是无法体会的,只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历练才会让曾经懵懂的认知清楚起来:一次艺术考察课程的效果是不可能解决什么实际专业问题,只是为我们专业的某一方面设置了理想性远景和提供实感资料的可能。这种理想和实际的行动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审美意识的一部分,是大学教育的魅力所在,如果一切从短暂的物质出发,大学教育就应该遵从于技能教育。“大学教育不是工厂、农场和市场,它同现实的工业、农业、商业保持了一段距离。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这个距离,如同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所说:‘生命在这时还没有被束缚于迫切需要的整套狭隘目的,并且自身能有从事淡泊名利的科学工作的自由。一’每一个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从不同的课程中吸取不同的“营养”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那么,从艺I理论研讨1艺带中国己口14I]术考察中,学生最应该有的收获,笔者认为是情感和处事能力。离开课堂,远离熟悉的环境是这门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没有了讲台和课桌的距离,师生间的距离就近了很多。学生与老师都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彼此也会滋生一种“依靠”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弥漫
《印象·欧洲》摄影展作品选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