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夏集镇中心小学陈启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东西没有人去破坏,而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到更在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去把它变成更大的“窟窿”。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一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二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三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四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我们就可把一切苗头性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破窗理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要能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力求使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才。孩子犹如一辆汽车,他身上有着道德的、心灵的、人格的、学习的等等的窗户。当他来到这世界上,他是一辆完好无损的“汽车”。要使这辆“汽车”正常地行驶在人生的道路上,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护好“汽车”上的每一块玻璃,不让它们爱到损坏。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有个正常心理的人,不论年龄长幼、地位高低,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夸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上、平时的交往中,教师若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那么学生亦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老师和同伴,如此,就能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便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次,如果这辆“汽车”上的某一块玻璃碎了,我们要及时修复它,不能让他人再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当一群孩子欺负他时,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及时保护了他,并批评了欺负他的那群孩子,从而使他非常感激,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蔡芸芝应该算是一位修复专家。如果她当时不这样做,很可能使魏巍的心灵因此而受到伤害,进而会影响他的一生,中国文坛上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位名人。其实,这样的案例,在我们教师身边比比皆是:某学生一进糊涂拿了别人的东西,其它同学说他是“小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暂时没有领悟,作业、检测时常常出错,被斥责为“笨蛋”、“弱智”……学校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思辨能力都

浅谈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nhongz9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12-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