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教案浪淘沙令李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3、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4、品味鉴赏词中语言,感知作者亡国后惨痛欲绝的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词兴趣,在诵读学习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对诗词的审美体验和感悟,珍惜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2、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让学生朗读这首词,理解词中“潺潺、阑珊、罗衾、一饷”的意思。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相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最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领会词中的意象,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本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者亡国惨痛欲绝的情感,同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涵咏、赏读、讨论、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音乐)一、导语: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会唱吗,大家能不能齐背一下这首词,作者是谁,(学生回答,然后齐背李煜的《虞美人》。此时,调动起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板书:“浪淘沙令”)二、出示目标:见多媒体幻灯片2三、作者及背景:师: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李煜,生: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师:请看幻灯片3、4、5的作者简介及其成就:李煜(937,978)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过渡: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诗词中的欢愉与悲凉。)四、整体感知:1、找学生朗读全词(让其他同学仔细听重点词语的读音,诗词的语气、节奏和感情。)2、看幻灯片6,解决文字障碍:【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潺潺阑珊罗衾一饷3、师生共同探讨朗读者的情感表达。师:这个同学读得好,读出了李煜的悲情。谁还能再读一读呢生:我会读得更好。(曹尊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满怀沉郁的感情读了一遍,全班同学大加赞赏,鼓掌)(衔接过渡:请大家重读这首词,回答问题。看幻灯片7,要求:?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语气、语速?理性的把握: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理解词的作者,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留心涉及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者语句)五、新知探究:(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讨论,十五分钟后把每个问题都用书面形
《浪淘沙令》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