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大地的赤诚——追记“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韦寿增中者马 亮 陈国章 3月25日,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韦寿增同志“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及全自治区党员干部以韦寿增同志为榜样,在创先争优中走在前,做表率。 11年恪尽职守,11年无私奉献,11年坚守清贫。韦寿增同志以对党、对国家、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无限忠诚,展示了新时期国土资源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是平凡岗位上一颗闪亮的星,他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怀着对韦寿增同志深深的敬意,本报记者再次奔赴广西靖西,探寻这位“模范所长”、“优秀党员”的足迹。“苍天有情天垂泪,大地有意地无声,百姓呼喊韦所长,英年早逝痛人心,国土痛失好战友,乡亲痛失好亲人……”这是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流传的一曲壮族“末伦”,词曲意切情真,旋律婉转低回。清亮的歌声一从壮族老乡的嗓间淌出来,就如同那百转千回的溪河水,久久徜徉在桂西南的青色山峦与秀美田野间。 “末伦”,壮族同胞世代相传的古老曲艺形式,承载着老百姓最真诚质朴的情感。而今,这样一首哀婉动人的歌曲,专为了一位年轻的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而唱。一年前,这个年仅31岁的壮族小伙,枕着装满资料的文件袋沉沉睡去,累倒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短暂生命里的11年时光,全都挥洒在边陲山乡的沟沟坎坎;而如今,十里八乡曾为他挥泪壮行的父老乡亲,依然惦着他、念着他,把他的故事写成词、谱成曲,用歌声口耳相传。每每唱起,叹唱者声泪俱下,听闻者感伤不已……韦寿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始终默默坚守在边疆地区最基层的岗位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可为什么就能让那么多人不舍,令那么多人难忘,被那么多人牢牢记在心坎上? 年轻生命的最后一瞬,永远定格在了他无限热爱的岗位上 2010年3月29日的清晨,天空中的墨色还没来得及隐去,韦寿增就早已经准备着出门上班了。 4个多月前,韦寿增从安宁乡国土资源所被抽调到靖西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靖西至那坡段的征地工作。和之前在国土资源所一样,“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依然是他的生活常态: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来奔赴工地,傍晚七八点才回到家中,匆匆扒拉几口晚饭,马上又接着加班计算数据、填写表格,几乎天天都要忙到第二天凌晨。可对于这样没日没夜的忙碌,韦寿增和同事们从没有过怨言。在边陲山区土生土长的他们,非常清楚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于这里的乡亲们意味着什么:多年以来,交通问题一直都是制约边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的修建,已经成为加快边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性任务。出门的时间太早,韦寿增没来得及和妻子赖曼芳说上什么话,只是简单讲了两句:“高速公路就要开工了,征地工作不能跟不上,我们这段时间得抓紧,等忙过这一阵,我再请假好好陪爸几天。你也辛苦了,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因患有严重的胆管结石,54岁的父亲已经卧床了好几个月,但韦寿增因为工作确实太忙,没有办法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父亲。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踏出家门,竟然就是韦寿增与亲人的生死别离,出门时的这短短几句嘱托,竟成了韦寿增对家人的最后关切。当天下午3时左右,在靖西县南坡乡,韦寿增和同事忙碌了大半天后,准备赶往下一个工作点。趁同事回所里拿材料的空隙,感到困倦的韦寿增躺在小面包车的后排座位上,头下枕着一个蓝色文件袋,里面是厚厚的丈量草图,似乎沉沉睡着了——每天起早贪黑,铁打的汉子也难以承受。然而,20多分钟后,当同事唤他出发时,却发现他已经脸色惨白、昏迷不醒。同事像疯了一样把车发动起来,开足马力,直奔乡卫生院,可30多分钟的紧急抢救,没能挽回韦寿增年轻的生命。这个从不说累的小伙子,最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能睁开双眼。“他的确是太忙了,也太累了。”熟悉韦寿增的人都流着泪这样说。 31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没有谁想过他的身体会出问题,他也从没在同事面前叫过一声苦,但因为连续超负荷工作,韦寿增的体力确实严重透支。征地组负责人农汉卿回忆说,2010年1月13日那天,他注意到“韦寿增在丈量土地时,额头直冒虚汗,还不时捂着胸口”,便提醒他如果不舒服,就先回驻地休息。可韦寿增回答说“我还得(行)”,转过身又忙碌起来。“韦寿增所在小组负责三录村和三南村段的征地工作,在整个路段中面积最大、任务最重,可他却是完成得最快、最好的。”农汉卿说。如今,南坡乡的征地工作早已顺利结束,就在韦寿增倒下的地方,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不久的将来,一条宽敞平整的高速公路会从这里贯通,给乡亲们带去更多致富的机遇,给边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
写满大地的赤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