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中心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其启示 【摘要】北京钟鼓楼地区是北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长期以来对北京的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地区、城市市场规划区和城市休闲娱乐圣地,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人文风俗资源丰富,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当中,这一地区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文章以此切入点分析研究了北京钟鼓楼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启示。【关键词】北京;钟鼓楼;变迁;启示【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02-03 古老的北京城自辽金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存在,千百年来风韵不减。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帝都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休闲内涵十分丰厚,从古到今,这一地区一直是北京的重要文化休闲、娱乐消费目的地。本文以北京钟鼓楼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环境变迁为重点考察对象,拟通过考察这一变迁过程展现出钟鼓楼地区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特殊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启示。一、北京钟鼓楼的建立——从理想到现实的城建规划“京师古冀州地也,左负辽海,右引太行,喜峰、居庸,拥后翼卫,居高役重,临视乎六合。”①北京的城市历史可以远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蓟和燕,而当今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的形成时期是在元朝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创始人是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修建大都城作为蒙元帝国的都城所在地。元大都规划设计选择在金中都城东北方向不远的三海大河区域建立新城,既体现了蒙元统治者帝国统治的宏大气魄,也奠定了北京城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城市格局。在新城的规划设计上,其独一无二的城建规划思想体现的尤为深刻。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者刘秉忠秉承了《》的有关思想,“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在元大都的城市格局当中,城市建设依南北中轴线排开,中轴线的南部是主要是皇家建筑群,在北部建筑有钟鼓楼,为城市的中心。“楼在皇城地安门外,址高一丈二尺,广十六长七尺有奇,纵减三之一,四面有谐,上建楼五间,重檐……钟楼在鼓楼北,制相类。”②以钟鼓楼地区为中心,形成了召回坊、里仁坊、靖恭坊、请茶坊③等居住聚落。此后,北京钟鼓楼先后四次被毁继而重修,目前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钟楼则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元明清时期,钟鼓楼是整座城市的报时钟心,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北京都市化进程加快。1914年,督办京都市政公所
北京钟鼓楼中心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其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