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夫还需石上磨——浅谈我在篆刻艺术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叫费鹏程,是实验小学金桥校区的一名普通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喜欢写写画画,尤其喜欢亲手磨石治印,曾自诩磨石斋主。今天,受我们教研室王峰主任的委托,来和各位前辈和同仁谈谈我在篆刻学习中的一些体会。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小时候常见的铜钱是最喜欢的玩具,我对铜钱上的字,有着莫名的情节。从小就喜欢用小刀在萝卜、大头菜之类的东西上刻刻画画,到后来在师范院校正式接触篆刻这一门艺术,期间十几年,兴趣一直未减。(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一、篆刻艺术概述我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自商周实用玺印到明清艺术流派篆刻,洋洋几千年。玺印篆刻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玺印篆刻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篆刻”一词始于汉代杨雄《法言·吾子》一书,专指印章,并在元代成为治印艺术的代名词。事实上,先秦时篆刻被称为“玺”或“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郑玄注的《周礼》中把玺印解释为:“玺就是印章,印就是官员所掌握和使用的信用物,玺印是表示信用的器物。在这种器物上应刻有表示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或徽记、符号。”直到汉代,才将“玺”或“印”一并称为“篆刻”。篆刻是“玺”或“印”的制作手段,“玺”或“印”是篆刻的物质形态。,信用功能出现的标志。私有化以后的出现不正当行为,诸如诈骗、冒认、侵夺、偷盗等,因此需要在一些有价值的财物上标记出某人或某家族的记号,这种记号可以是徽记,可以是姓氏名号,也可以同时钤印徽记和姓名等。家族的徽记和个人的名字在印模上出现是玺印产生的标志。在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安阳出土了三枚铜质玺印,经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对玺印的印体、印钮、印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三枚玺印属商代之物,是商代部落首领的姓名印和族徽印,从而可以断定在商代已经出现了玺印。殷商社会为玺印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产生了有系统的文字,产生了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出现了族徽等。经考证认定,真正意义的玺印是在商代中后期产生的。古玺印入印文字主要是战国古文。纳入印章后更趋精美、典雅、疏放、雄强。在对印面设计和对印面文字的处理方式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已显示出愚拙、粗犷的艺术特征,并具备了后世印章制作及印面文字处理的基本形制。经西周和春秋时代的继承和发展,玺印在战国时代开始盛行。中国的篆刻从此走上以文字铸凿为主要内容,以实用性和艺术性为重要特征的道路。春秋战·月令篇》)的做法,即把制2作者的姓名钤印在器物上以确保信誉。一般有身份的人、工匠和商贾等,因社会活动所需,为自己刻制姓名印,以备证明身份、提供信用之用。这种做法出现在战国,被秦汉以后的社会所承袭,并成为传统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秦代印章秦代印章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施用边栏和界格,以取得整齐,稳重的效果。汉印汉玺印被公认为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这个时期是篆刻艺术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秦王朝以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在官方规定的秦书八体中,正式有了“摹印篆”。所谓摹印篆其实就是专供玺印用的规范小篆。小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左右线对称,字的线条粗细一致,笔画长者缩之,短者伸之,因此小篆的间
功夫还需石上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